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矿床学论文--矿床分类论文--燃料矿床论文--石油、天然气论文

大安油田扶余油层裂缝发育特征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创新点摘要第7-10页
前言第10-14页
    0.1 题目来源以及研究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0.2 研究现状第11-12页
    0.3 研究内容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0.3.1 主要研究内容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0.3.2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0.3.3 研究思路第13-14页
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4-18页
    1.1 地层层序第15页
    1.2 沉积特征第15-16页
    1.3 层组划分第16-18页
第二章 裂缝型储层基本特征第18-31页
    2.1 岩石学基本特征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岩石成分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填隙物特征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岩石结构特征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特殊组份特征第20-21页
    2.2 裂缝型储层微观结构表征第21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孔隙类型第21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喉道类型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纳米孔喉与油气关系第28-31页
第三章 裂缝发育及分布特征第31-36页
    3.1 裂缝发育特征第31-34页
    3.2 裂缝分布特征第34-36页
第四章 裂缝型储层发育特征主控因素第36-54页
    4.1 构造运动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水平构造运动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垂直构造运动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构造运动对裂缝型储层的影响第38-39页
    4.2 沉积作用第39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沉积作用对岩石学特征的影响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沉积微相物性特征第40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沉积作用对裂缝型储层的影响第47-48页
    4.3 成岩作用第48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成岩作用类型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成岩标志及阶段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成岩作用对裂缝型储层的影响第53-54页
第五章 裂缝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第54-55页
    5.1 油气储集空间第54页
    5.2 油气运移通道第54-55页
结论第55-56页
参考文献第56-60页
发表文章目录第60-61页
致谢第61-62页

论文共6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《墨经》名实思想研究
下一篇:论阳明本体—工夫系统在良知现成派视域下的流变与形态--以龙溪、心斋为研究对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