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1-3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1-12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3-24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20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0-23页 |
1.3.3 国内外研究述评 | 第23-24页 |
1.4 研究依据 | 第24-28页 |
1.4.1 理论依据 | 第24-27页 |
1.4.2 现实依据 | 第27-28页 |
1.5 研究方法 | 第28-29页 |
1.5.1 文献研究法 | 第28页 |
1.5.2 个案研究法 | 第28页 |
1.5.3 求全法 | 第28-29页 |
1.6 创新点 | 第29-30页 |
1.6.1 研究视角新意 | 第29页 |
1.6.2 研究方法新意 | 第29-30页 |
第二章 农村留守少年的生存现状 | 第30-37页 |
2.1 农村留守青少年概况 | 第30页 |
2.1.1 人口规模 | 第30页 |
2.1.2 监护类型 | 第30页 |
2.2 农村留守少年的生存现状 | 第30-37页 |
2.2.1 社会化不健全 | 第31-33页 |
2.2.2 教育问题 | 第33-34页 |
2.2.3 心理困境 | 第34-35页 |
2.2.4 安全问题 | 第35-36页 |
2.2.5 留守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社会问题 | 第36-37页 |
第三章 农村留守少年的犯罪特征 | 第37-41页 |
3.1 犯罪率提高 | 第37页 |
3.2 犯罪低龄化 | 第37-39页 |
3.3 侵财型案件居多 | 第39页 |
3.4 以团伙抢劫偷盗为主 | 第39-40页 |
3.5 连续性犯罪 | 第40-41页 |
第四章 农村留守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 | 第41-51页 |
4.1 主观因素 | 第41-44页 |
4.2 客观因素 | 第44-51页 |
4.2.1 家庭背景 | 第44-46页 |
4.2.2 学校环境 | 第46-48页 |
4.2.3 社会因素 | 第48-50页 |
4.2.4 同辈群体 | 第50-51页 |
第五章 预防农村留守少年犯罪的思考及建议 | 第51-57页 |
5.1 几点思考 | 第51-52页 |
5.1.1 家庭、学校、社会的教养职责 | 第51页 |
5.1.2 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制定 | 第51-52页 |
5.2 对策建议 | 第52-57页 |
5.2.1 完善留守少年司法保护体系 | 第52页 |
5.2.2 重构留守少年社会支持网络 | 第52-54页 |
5.2.3 强化留守少年生活环境的综合治理 | 第54-55页 |
5.2.4 尝试将专业社会工作引入农村社区 | 第55-56页 |
5.2.5 农村留守少年努力完善自己,实现自我价值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