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0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0-11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1.3 研究依据 | 第11-13页 |
1.3.1 理论依据 | 第11-12页 |
1.3.2 现实依据 | 第12-13页 |
1.4 文献综述 | 第13-18页 |
1.4.1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3-15页 |
1.4.2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5-18页 |
1.4.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8页 |
1.5 概念界定 | 第18-19页 |
1.5.1 信用 | 第18-19页 |
1.5.2 社会信用体系 | 第19页 |
1.6 研究方法 | 第19页 |
1.6.1 SWOT分析模型法 | 第19页 |
1.6.2 文献研究法 | 第19页 |
1.7 创新点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张家港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现状 | 第21-30页 |
2.1 国内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状况 | 第21-22页 |
2.1.1 国内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历程 | 第21-22页 |
2.1.2 国内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效 | 第22页 |
2.2 张家港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状况 | 第22-28页 |
2.2.1 张家港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 | 第22-24页 |
2.2.2 张家港市部门及行业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 | 第24-28页 |
2.3 张家港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效 | 第28-30页 |
2.3.1 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| 第28页 |
2.3.2 改善了地方社会生态环境 | 第28页 |
2.3.3 提高了居民的信用意识 | 第28-29页 |
2.3.4 提升了城市治理水平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张家港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SWOT分析 | 第30-38页 |
3.1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优势 | 第30-31页 |
3.1.1 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 | 第30页 |
3.1.2 “张家港精神”的文化传统 | 第30-31页 |
3.1.3 良好的信息化基础 | 第31页 |
3.2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劣势 | 第31-33页 |
3.2.1 建设模式的不确定性 | 第31-32页 |
3.2.2 “信息孤岛”使信用资源开发难度加大 | 第32页 |
3.2.3 地区或行业的差异性带来标准的不统一 | 第32-33页 |
3.3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机会 | 第33-35页 |
3.3.1 国家大力发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契机 | 第33页 |
3.3.2 创建文明城市,带动组织推进 | 第33-34页 |
3.3.3 长三角区域信用的快速推进带来建设环境 | 第34页 |
3.3.4 居民具有建设意愿 | 第34-35页 |
3.4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威胁 | 第35-38页 |
3.4.1 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 | 第35-36页 |
3.4.2 信用资源匮乏 | 第36页 |
3.4.3 信用人才不足 | 第36页 |
3.4.4 信用市场未形成,后续发展乏力 | 第36-38页 |
第四章 结论和建议 | 第38-44页 |
4.1 几点探讨 | 第38-41页 |
4.1.1 张家港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策略选择 | 第38-40页 |
4.1.2 政府、信用行业协会、信用服务机构的三者关系 | 第40页 |
4.1.3 信用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 | 第40-41页 |
4.2 对策建议 | 第41-44页 |
4.2.1 建立完备的信用管理制度体系 | 第41页 |
4.2.2 严格执行的信用惩罚机制,培养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 | 第41-42页 |
4.2.3 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,打破部门信息壁垒 | 第42页 |
4.2.4 完善政府部门对信用行业的监管 | 第42页 |
4.2.5 大力发展第三方征信机构,培育信用市场 | 第42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6页 |
致谢 | 第46-47页 |
作者简介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