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8-14页 |
1.1 课题的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课题的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3 本文所做的工作 | 第11-14页 |
第2章 电力无功补偿原理 | 第14-18页 |
2.1 无功功率的概念 | 第14-15页 |
2.2 无功补偿的原理 | 第15-16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16-18页 |
第3章 徐州地区电网无功电压现状分析 | 第18-37页 |
3.1 无功电压统计标准的制定 | 第18-20页 |
3.1.1 无功补偿配置标准 | 第18-19页 |
3.1.2 主变功率因数标准 | 第19-20页 |
3.1.3 电压幅值偏差标准 | 第20页 |
3.2 基于EMS历史运行数据建立PSASP数据平台 | 第20-21页 |
3.3 基于PSASP软件电压稳定性计算 | 第21-26页 |
3.3.1 电压稳定裕度(负载裕度)的计算 | 第21-22页 |
3.3.2 静态电压稳定相对较薄弱环节分析 | 第22-24页 |
3.3.3 暂态电压稳定性计算 | 第24-26页 |
3.4 徐州地区电网的潮流与电压稳定计算分析 | 第26-35页 |
3.4.1 2015 年初冬季低谷负荷现状分析 | 第27-29页 |
3.4.2 2015 年夏季高峰负荷现状分析 | 第29-31页 |
3.4.3 2015 年徐州电网的潮流与电压稳定计算 | 第31-3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5-37页 |
第4章 市县(区)一体化无功补偿科学配置分析 | 第37-50页 |
4.1 无功补偿科学配置方法 | 第37-43页 |
4.1.1 单站电容器优化配置 | 第38-42页 |
4.1.2 单站电抗器优化配置 | 第42-43页 |
4.1.3 全网协同优化配置 | 第43页 |
4.2 无功补偿科学配置实现原理 | 第43-45页 |
4.2.1 系统构成 | 第43-44页 |
4.2.2 网络结构 | 第44页 |
4.2.3 软件结构 | 第44-45页 |
4.3 无功补偿科学配置实现功能 | 第45-48页 |
4.3.1 接口层 | 第45页 |
4.3.2 分析软件层 | 第45-47页 |
4.3.3 交互数据层 | 第47页 |
4.3.4 系统实现功能清单 | 第47-48页 |
4.4 一体化无功补偿科学配置成效 | 第48-50页 |
第5章 市县(区)一体化无功补偿优化控制 | 第50-67页 |
5.1 无功优化计算 | 第50-51页 |
5.2 电压无功优化控制总体设计 | 第51-59页 |
5.2.1 控制思想 | 第51-53页 |
5.2.2 系统结构 | 第53-55页 |
5.2.3 控制技术 | 第55-59页 |
5.3 电压无功优化控制 | 第59-62页 |
5.3.1 优化算法 | 第59-60页 |
5.3.2 数学模型 | 第60-62页 |
5.3.3 控制处理 | 第62页 |
5.4 启动与控制 | 第62-65页 |
5.4.1 启动 | 第63-64页 |
5.4.2 控制模式 | 第64页 |
5.4.3 闭锁 | 第64-65页 |
5.5 一体化无功补偿优化控制成效 | 第65-67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7-69页 |
6.1 结论 | 第67页 |
6.2 展望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2页 |
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