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5页 |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0-20页 |
1.1 选题依据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1.3 论文的主要内容、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6-20页 |
1.3.1 研究主要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3.3 创新点 | 第18页 |
1.3.4 技术路线 | 第18-20页 |
2 河南省道路交通安全评价 | 第20-36页 |
2.1 道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 | 第20-24页 |
2.2 AHP-物元分析综合评价法 | 第24-29页 |
2.2.1 确定指标权重 | 第24-27页 |
2.2.2 物元评价模型建立 | 第27-29页 |
2.3 河南省道路交通基本情况 | 第29-32页 |
2.4 基于AHP-物元评价模型的河南省道路交通安全评价 | 第32-35页 |
2.5 小结 | 第35-36页 |
3 道路交通事故黑点识别方法选择 | 第36-48页 |
3.1 事故黑点定义 | 第36页 |
3.2 常用的事故黑点识别方法综述 | 第36-40页 |
3.2.1 事故量法 | 第36-37页 |
3.2.2 事故率法 | 第37页 |
3.2.3 矩阵法 | 第37-38页 |
3.2.4 质量控制法 | 第38-39页 |
3.2.5 安全系数法 | 第39页 |
3.2.6 全系数法 | 第39-40页 |
3.3 常用的事故黑点识别方法比较分析 | 第40-41页 |
3.4 改进的当量总事故次数法 | 第41-46页 |
3.4.1 指导思想 | 第41-42页 |
3.4.2 当量总事故次数法介绍 | 第42-43页 |
3.4.3 改进的当量总事故次数法 | 第43-46页 |
3.5 小结 | 第46-48页 |
4 道路交通事故黑点成因分析 | 第48-54页 |
4.1 常用的事故黑点成因分析法综述 | 第48-51页 |
4.1.1 统计分析法 | 第48页 |
4.1.2 因果分析法 | 第48-49页 |
4.1.3 事件树分析法 | 第49页 |
4.1.4 事故树分析法 | 第49-50页 |
4.1.5 安全检查表法 | 第50-51页 |
4.1.6 预先危险性分析 | 第51页 |
4.2 事故黑点成因分析方法比较分析 | 第51-52页 |
4.3 本文选取的事故黑点成因分析方法 | 第52-53页 |
4.4 小结 | 第53-54页 |
5 河南省典型道路交通事故黑点识别及成因分析 | 第54-64页 |
5.1 X高速公路事故黑点识别 | 第54-56页 |
5.2 X高速公路事故黑点成因分析 | 第56-60页 |
5.3 道路交通事故黑点改善措施 | 第60-63页 |
5.4 小结 | 第63-64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64-66页 |
6.1 结论 | 第64页 |
6.2 展望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2页 |
作者简历 | 第72-73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