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安全评价在放射源在铀矿地质勘查中的重要意义 | 第12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2-15页 |
第2章 铀矿地质勘查所使用放射源的种类和用途 | 第15-17页 |
2.1 铀矿地质勘查所用的放射源种类 | 第15页 |
2.2 铀矿地质勘查中放射源的用途 | 第15-17页 |
2.2.1 放射源用于仪器刻度、校准及维修 | 第15-16页 |
2.2.2 放射源用于测井 | 第16-17页 |
第3章 放射源在存储和运输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评估 | 第17-23页 |
3.1 放射源的储存 | 第17-19页 |
3.1.1 包头基地的储存 | 第17页 |
3.1.2 野外生产基地的储存 | 第17-19页 |
3.2 放射源的运输 | 第19-23页 |
3.2.1 放射源在包头存储基地与野外作业基地间的往返 | 第19-20页 |
3.2.1.1 工作要求 | 第19-20页 |
3.2.1.2 运输时间、路线规划 | 第20页 |
3.2.1.3 运输组织机构及职责 | 第20页 |
3.2.2 放射源在野外驻地与钻井机台间的运输 | 第20-23页 |
第4章 放射源在铀矿地质勘查中存在的安全风险评估 | 第23-37页 |
4.1 仪器校准与核查 | 第23-24页 |
4.2 测井 | 第24-35页 |
4.2.1 测井系统简介 | 第25-27页 |
4.2.2 测井事故的防范与处理 | 第27-35页 |
4.2.2.1 分析测井事故形成原因及预防事故发生 | 第27-30页 |
4.2.2.2 测井过程中发生测井事故后的处理方法 | 第30-31页 |
4.2.2.3 测井事故处理实例分析 | 第31-34页 |
4.2.2.4 铠装电缆选择的重要意义 | 第34页 |
4.2.2.5 装有放射源的密度组合探管遇卡处理时注意事项 | 第34-35页 |
4.2.3 建立测井事故处理工具的储备制度 | 第35页 |
4.3 构建科学的仪器设备质量评价机制 | 第35-37页 |
第5章 铀矿地质勘探中放射源对使用人员辐射危害评价 | 第37-47页 |
5.1 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| 第37页 |
5.2 放射源在野外作业时工作人员的剂量计算 | 第37-43页 |
5.2.1 放射源在存储状态时的剂量计算 | 第39-40页 |
5.2.2 镭源在工作状态时的剂量计算 | 第40-41页 |
5.2.3 铯源在工作状态时的剂量计算 | 第41-43页 |
5.3 射线防护方法 | 第43-44页 |
5.4 完善和改进辐射防护设备 | 第44-47页 |
第6章 核工业某队放射源重大事故处理应急预案的建立 | 第47-53页 |
6.1 应急预案的启动 | 第47页 |
6.2 应急预案的终止 | 第47页 |
6.3 应急预案的应急反应组织机构和职能 | 第47-49页 |
6.3.1 一级应急反应组织机构和职能 | 第48页 |
6.3.2 二级应急反应组织机构和职能 | 第48-49页 |
6.4 应急计划的建立 | 第49-50页 |
6.4.1 危险源风险评估 | 第49页 |
6.4.2 应急反应行动的资源配置 | 第49页 |
6.4.3 建立放射源危险辨识体系 | 第49页 |
6.4.4 应急报警机制 | 第49页 |
6.4.5 通讯体系 | 第49页 |
6.4.6 受影响区域的疏散机制 | 第49-50页 |
6.4.7 交通管制机制 | 第50页 |
6.4.7.1 警戒 | 第50页 |
6.4.7.2 交通管制 | 第50页 |
6.5 应急预案的培训与演练 | 第50-51页 |
6.5.1 应急反应培训 | 第50页 |
6.5.2 培训的内容 | 第50页 |
6.5.3 培训的目的 | 第50页 |
6.5.4 应急反应演练 | 第50-51页 |
6.6 加强单位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| 第51-53页 |
第7章 结论 | 第53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9页 |
成果目录 | 第59-61页 |
致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