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7-1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7-8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8-10页 |
1.2.1 研究理论意义 | 第8页 |
1.2.2 研究现实意义 | 第8-10页 |
第2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20页 |
2.1 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 | 第10-13页 |
2.1.1 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 | 第10页 |
2.1.2 职业倦怠形成机制的有关理论 | 第10-11页 |
2.1.3 职业倦怠的测量 | 第11-13页 |
2.2 自我控制的研究综述 | 第13-15页 |
2.2.1 自我控制概念的界定 | 第13页 |
2.2.2 自我控制的机制 | 第13-14页 |
2.2.3 自我控制的结构 | 第14-15页 |
2.2.4 自我控制研究中有待完善的领域 | 第15页 |
2.3 自悯的研究综述 | 第15-17页 |
2.3.1 自悯的来源及定义 | 第15-16页 |
2.3.2 自悯的成分 | 第16-17页 |
2.3.3 自悯的测量 | 第17页 |
2.3.4 自悯的心理功能研究现状 | 第17页 |
2.4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| 第17-20页 |
2.4.1 问题提出 | 第17-18页 |
2.4.2 研究目的 | 第18页 |
2.4.3 研究假设 | 第18-20页 |
第3章 研究方法 | 第20-23页 |
3.1 研究对象 | 第20-21页 |
3.2 研究工具 | 第21-22页 |
3.2.1 职业倦怠一般问卷 | 第21页 |
3.2.2 修订版中文自我控制量表 | 第21页 |
3.2.3 中文版自悯量表 | 第21页 |
3.2.4 各量表及分量表的信度 | 第21-22页 |
3.3 数据处理 | 第22-23页 |
第4章 自我控制量表的修订 | 第23-29页 |
4.1 研究目的 | 第23页 |
4.2 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4.3 结果 | 第24-28页 |
4.4 讨论与分析 | 第28-29页 |
第5章 企业员工职业倦怠、自我控制和自悯的现状 | 第29-36页 |
5.1 企业员工情绪衰竭的特点 | 第29页 |
5.2 企业员工玩世不恭的特点 | 第29-30页 |
5.3 企业员工的成就感低落的特点 | 第30-31页 |
5.4 企业员工自我控制水平总体特点 | 第31-32页 |
5.5 企业员工自我友善的特点 | 第32-33页 |
5.6 企业员工普遍人性感的特点 | 第33-34页 |
5.7 企业员工正念的特点 | 第34-36页 |
第6章 企业员工职业倦怠、自我控制和自悯的关系 | 第36-42页 |
6.1 企业员工职业倦怠、自我控制和自悯的相关分析 | 第36页 |
6.2 企业员工职业倦怠、自我控制和自悯的回归分析 | 第36-42页 |
6.2.1 职业倦怠和自我控制的回归分析 | 第36-37页 |
6.2.2 职业倦怠和自悯的回归分析 | 第37-38页 |
6.2.3 自悯的调节作用分析 | 第38-42页 |
第7章 讨论与总结 | 第42-46页 |
7.1 分析与讨论 | 第42-44页 |
7.1.1 关于企业员工职业倦怠现状的讨论 | 第42页 |
7.1.2 企业员工自我控制与职业倦怠关系的讨论 | 第42-43页 |
7.1.3 企业员工自悯对自我控制和职业倦怠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的讨论 | 第43-44页 |
7.2 主要研究结论 | 第44-45页 |
7.3 研究的突破 | 第45页 |
7.4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| 第45-46页 |
附件 1 | 第46页 |
附件 2 | 第46-47页 |
附件 3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1页 |
后记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