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序言 | 第10-18页 |
(一) 问题提出与选题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 问题提出 | 第10页 |
2. 选题意义 | 第10-12页 |
(二) 研究现状与述评 | 第12-15页 |
1. 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2. 研究述评 | 第14-15页 |
(三) 论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| 第15-16页 |
1.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| 第15页 |
2. 掌握学习理论 | 第15-16页 |
3. 认知负荷理论 | 第16页 |
4.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| 第16页 |
(四) 论题的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 文献研究法 | 第16-17页 |
2. 行动研究法 | 第17页 |
3. 实验研究法 | 第17页 |
(五) 论题的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1. 研究课题新颖,具有时代性 | 第17页 |
2. 研究内容具体,具有可操作性 | 第17-18页 |
一、微课的含义、特点、类型及应用的必要性 | 第18-24页 |
(一) 微课的概念 | 第18-19页 |
(二) 微课的特点 | 第19-21页 |
1. 教学时间简短 | 第20页 |
2. 教学内容精炼 | 第20页 |
3. 教学过程开放 | 第20-21页 |
4. 教学成果共享 | 第21页 |
(三) 微课的类型 | 第21-23页 |
1. 知识讲授类 | 第21-22页 |
2. 合作探究类 | 第22页 |
3. 例题精讲类 | 第22-23页 |
(四) 微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| 第23-24页 |
1. 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 | 第23页 |
2. 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| 第23页 |
3.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| 第23-24页 |
二、微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用中的设计 | 第24-30页 |
(一) 微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设计理念 | 第24-27页 |
1. 遵循思想政治课程特点 | 第24-25页 |
2. 树立“以生为本”的理念 | 第25页 |
3. 注重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上的引导 | 第25-26页 |
4. 体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| 第26-27页 |
(二) 微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设计原则 | 第27-29页 |
1. 微型性原则 | 第27页 |
2. 完整性原则 | 第27-28页 |
3. 渗透性原则 | 第28页 |
4. 有效性原则 | 第28页 |
5. 创造性原则 | 第28-29页 |
(三) 微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设计预想 | 第29-30页 |
1. 关于教学效果的预想 | 第29页 |
2. 关于学生发展的预想 | 第29-30页 |
三、微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用中的实践探索 | 第30-34页 |
(一) 微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步骤 | 第30-32页 |
1. 选题 | 第30页 |
2. 设计 | 第30-31页 |
3. 录制 | 第31页 |
4. 教与学 | 第31-32页 |
5. 应用反馈 | 第32页 |
(二) 微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| 第32-34页 |
1. 打破应用类型的单一性 | 第32-33页 |
2. 注重应用阶段的灵活性 | 第33页 |
3. 谋求应用形式的多样性 | 第33-34页 |
四、微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效果与反思 | 第34-45页 |
(一) 微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效果 | 第34-43页 |
1. 形成了三种类型的微课课例 | 第34-40页 |
2. 拟定了具有可行性的思想政治“微课”评价标准 | 第40-41页 |
3. 微课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| 第41-42页 |
4. 微课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和态度的转变 | 第42页 |
5. 微课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| 第42-43页 |
(二) 微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的教学反思 | 第43-45页 |
1. 不能唯“微课”论,微课的质量是关键 | 第43-44页 |
2. 虽“以生为本”,但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| 第44页 |
3. 不能忽略师生间的情感交流,注重学生学习素质的培养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后记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