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研究
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页 |
绪论 | 第9-14页 |
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一、选题背景 | 第9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第二节 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一、国内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二、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| 第12页 |
一、研究目标 | 第12页 |
二、研究内容 | 第12页 |
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| 第12-14页 |
一、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二、创新之处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原则与意义 | 第14-22页 |
第一节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演进 | 第14-15页 |
第二节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基本原则 | 第15-19页 |
一、教育为主、惩罚为辅原则 | 第16-17页 |
二、双向保护原则 | 第17页 |
三、分案处理原则 | 第17-18页 |
四、预防为主、减少司法干预原则 | 第18-19页 |
第三节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意义 | 第19-22页 |
一、有利于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| 第19-20页 |
二、有利于未成年人回归社会 | 第20页 |
三、有利于保障未成年人的诉讼权利 | 第20页 |
四、有利于与国外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的接轨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内容 | 第22-29页 |
第一节 立案、侦查程序 | 第22-25页 |
一、社会调查制度 | 第22-23页 |
二、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 | 第23-24页 |
三、限制适用逮捕制度 | 第24-25页 |
第二节 起诉程序 | 第25-26页 |
第三节 审判程序 | 第26-27页 |
第四节 执行程序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不足 | 第29-37页 |
第一节 法律规定之间存在冲突与矛盾 | 第29-30页 |
一、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中检察机关职能存在冲突 | 第29-30页 |
二、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与我国现行的大量法律相冲突 | 第30页 |
第二节 法律规定简单粗疏 | 第30-32页 |
一、社会调查制度的调查主体和目的不统一 | 第30-31页 |
二、未成年犯管教所关押方式不明确 | 第31-32页 |
三、合适成年人制度过度原则化 | 第32页 |
第三节 缺乏专门的未成年人犯罪侦查和审判机构 | 第32-34页 |
一、没有专业化的未成年人犯罪侦查机关 | 第32-33页 |
二、缺少统一的未成年人刑事审判机构 | 第33-34页 |
第四节 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 | 第34-37页 |
一、未成年人检察监督机构和职能不完善 | 第34-35页 |
二、监督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| 第35-37页 |
第四章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完善 | 第37-43页 |
第一节 协调法律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| 第37-38页 |
一、设立司法行政机关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考察主体 | 第37页 |
二、协调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与其他法律制度之间的冲突 | 第37-38页 |
第二节 明确细化相关规定 | 第38-40页 |
一、细化社会调查制度 | 第38-39页 |
二、细化未成年犯管教所制度 | 第39页 |
三、细化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 | 第39-40页 |
第三节 设立专门的未成年人侦查和审判机构 | 第40-41页 |
一、设立专门的未成年人侦查机构 | 第40页 |
二、设立专门的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庭 | 第40-41页 |
第四节 构建完善的监督体系 | 第41-43页 |
一、明确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检察监督职能 | 第41页 |
二、完善检察机关内部监督 | 第41-42页 |
三、加强侦查监督、审判监督和人民监督 | 第42-43页 |
结束语 | 第43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8页 |
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