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绪论 | 第8-14页 |
一、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| 第8页 |
二、研究方法 | 第8-9页 |
(一) 文献研究法 | 第8页 |
(二) 田野调查法 | 第8-9页 |
(三) 总结归纳法 | 第9页 |
三、相关研究综述 | 第9-14页 |
(一) 民俗传承的方式、问题研究及现状 | 第9-10页 |
(二) 社区教育的界定及研究 | 第10-12页 |
(三) 高校/社区教育与民俗传承的研究及现状 | 第12-14页 |
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 | 第14-21页 |
一、民俗传承论与社区民俗课堂 | 第14-15页 |
二、优势视角理论与社区民俗课堂 | 第15-16页 |
三、文化生态系统理论与社区民俗课堂 | 第16页 |
四、社区教育与社区民俗课堂 | 第16-21页 |
(一) 社区教育及社区民俗课堂的内涵 | 第16页 |
(二) 社区教育及社区民俗课堂的性质 | 第16-17页 |
(三) 社区教育及社区民俗课堂的功能 | 第17-18页 |
(四) 现行传统手工教学/课堂的模式分析 | 第18-21页 |
第二章 社区民俗课堂的建构与实施:以古雄社区为例 | 第21-37页 |
一、古雄社区民俗课堂建构的背景 | 第21页 |
二、古雄社区民俗课堂建构的目标 | 第21-22页 |
三、古雄社区民俗文化的基础 | 第22-27页 |
(一) 古雄社区介绍 | 第22页 |
(二) 古雄社区民俗资源 | 第22-23页 |
(三) 古雄社区居民的民俗认知情况 | 第23-27页 |
四、古雄社区民俗课堂的建构、实施及效果评估方法 | 第27-37页 |
(一) 民俗事项选择的依据 | 第27-28页 |
(二) 古雄社区民俗课堂的实施与效果评估 | 第28-37页 |
第三章 社区民俗课堂的推广路径研究 | 第37-42页 |
一、民俗课堂建构的标准与方法 | 第37-39页 |
(一) 基调:关注社区文化资源整合 | 第37页 |
(二) 建构:强调民俗事项的选择 | 第37页 |
(三) 实施:注重多元化参与 | 第37-38页 |
(四) 传播:夯实民俗传播基础 | 第38页 |
(五) 提升:突出自民俗的发掘 | 第38页 |
(六) 评估:坚持反馈与改进 | 第38-39页 |
二、民俗课堂的运营模式 | 第39-40页 |
(一) “社区、居民、社会组织”三元联动的主体运营模式 | 第39页 |
(二) “普及、参与、传承”三阶段提升模式 | 第39页 |
(三) 从溯源到实践的递进式操作模式 | 第39-40页 |
(四) 从了解到传承的五步参与模式 | 第40页 |
三、社区民俗课堂的可持续性路径分析 | 第40-42页 |
(一) 发掘社区文化内核 | 第40页 |
(二) 开放社区参与空间 | 第40-41页 |
(三) 增进民俗传承能动性 | 第41页 |
(四) 政府扶持与引导,多元参与 | 第41-42页 |
结语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6页 |
附录 | 第46-52页 |
附录A 华兴村乌龟背 | 第46-47页 |
附录B 上街买板桥萝卜(儿歌) | 第47-48页 |
附录C 八段锦 | 第48-49页 |
附录D 板桥的历史 | 第49-50页 |
附录E 板桥与花篮桥的名字来源 | 第50-51页 |
附录F 社区居民民俗认知情况调研问卷 | 第51-52页 |
致谢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