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QCD因子化方法与轻介子形状因子研究
| 摘要 | 第4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8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11-13页 |
| 第二章 标准模型 | 第13-22页 |
| 2.1 QCD的发展 | 第13-15页 |
| 2.2 弱作用的低能有效哈密顿量 | 第15-22页 |
| 2.2.1 算符乘积展开 | 第15-17页 |
| 2.2.2 Wilson系数的匹配 | 第17-20页 |
| 2.2.3 b夸克衰变的有效哈密顿量 | 第20-22页 |
| 第三章 因子化理论 | 第22-37页 |
| 3.1 因子化方法 | 第22-27页 |
| 3.1.1 因子化假设 | 第23-24页 |
| 3.1.2 QCD因子化方案 | 第24-25页 |
| 3.1.3 微扰QCD因子化方案 | 第25-27页 |
| 3.2 因子化理论 | 第27-32页 |
| 3.2.1 红外发散 | 第27-28页 |
| 3.2.2 共线因子化 | 第28-31页 |
| 3.2.3 k_T因子化 | 第31-32页 |
| 3.3 重求和技术 | 第32-37页 |
| 3.3.1 k_T重求和 | 第32-35页 |
| 3.3.2 阈值重求和 | 第35-37页 |
| 第四章 微扰QCD理论中对遍举过程的因子化证明 | 第37-62页 |
| 4.1 轻标量介子跃迁过程的因子化证明 | 第37-47页 |
| 4.1.1 πγ~*→γ | 第37-42页 |
| 4.1.2 πγ~*→π | 第42-47页 |
| 4.2 轻矢量介子跃迁过程的因子化证明 | 第47-57页 |
| 4.2.1 ργ~*→π | 第47-52页 |
| 4.2.2 ργ~* → ρ | 第52-57页 |
| 4.3 包含重介子跃迁过程的因子化证明 | 第57-61页 |
| 4.3.1 B→γl(?) | 第57-60页 |
| 4.3.2 B→πl(?) | 第60-61页 |
| 4.4 小结 | 第61-62页 |
| 第五章 轻介子形状因子的次领头阶修正的计算 | 第62-94页 |
| 5.1 π介子形状因子的计算 | 第64-86页 |
| 5.1.1 π介子跃迁形状因子的计算 | 第64-70页 |
| 5.1.2 π介子电磁形状因子的计算 | 第70-86页 |
| 5.2 ρ介子形状因子的计算 | 第86-93页 |
| 5.2.1 ρ介子跃迁形状因子的领头阶计算 | 第86-90页 |
| 5.2.2 ρ介子电磁形状因子的领头阶计算 | 第90-93页 |
| 5.3 小结 | 第93-94页 |
|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94-9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6-104页 |
|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科研项目 | 第104-106页 |
| 致谢 | 第106-10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