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1-13页 |
ABSTRACT | 第13-15页 |
缩略语一览表 | 第16-17页 |
第一章 植物内生菌代谢产物研究概况 | 第17-35页 |
1.1 生物碱 | 第17-22页 |
1.1.1 吲哚类生物碱 | 第17-20页 |
1.1.2 喹啉及异喹啉类生物碱 | 第20页 |
1.1.3 喹唑啉类生物碱 | 第20-21页 |
1.1.4 吡咯类生物碱 | 第21-22页 |
1.1.5 胺和氨基类生物碱 | 第22页 |
1.2 聚酮类化合物 | 第22-25页 |
1.2.1 大环内酯类 | 第23页 |
1.2.2 醌类 | 第23-24页 |
1.2.3 吡喃酮类 | 第24-25页 |
1.2.4 其他聚酮类 | 第25页 |
1.3 萜类化合物 | 第25-28页 |
1.3.1 单萜类 | 第26页 |
1.3.2 倍半萜类 | 第26-27页 |
1.3.3 二萜类 | 第27页 |
1.3.4 三萜类 | 第27-28页 |
1.4 甾体类化合物 | 第28-29页 |
1.5 其他类化合物 | 第29-30页 |
1.6 结语 | 第30-3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1-35页 |
第二章 海南粗榧内生真菌L10代谢产物研究 | 第35-51页 |
2.1 海南粗榧内生真菌Colletotrichum sp.的代谢产物研究 | 第35-37页 |
2.2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| 第37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1页 |
第三章 海洋来源微生物代谢产物研究概况 | 第51-71页 |
3.1 红树林(潮间带)微生物 | 第52-56页 |
3.1.1 聚酮类化合物 | 第53-54页 |
3.1.2 生物碱类化合物 | 第54-56页 |
3.1.3 其他类化合物 | 第56页 |
3.2 海洋沉积物微生物 | 第56-61页 |
3.2.1 生物碱类化合物 | 第57-58页 |
3.2.2 聚酮类化合物 | 第58-60页 |
3.2.3 其他类化合物 | 第60-61页 |
3.3 海洋动植物共附生微生物及其他环境微生物 | 第61-65页 |
3.3.1 聚酮类化合物 | 第61-63页 |
3.3.2 生物碱类化合物 | 第63-64页 |
3.3.3 其他类化合物 | 第64-65页 |
3.4 结语 | 第65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1页 |
第四章 海洋来源微生物代谢产物研究 | 第71-89页 |
4.1 海洋来源真菌G20-12的代谢产物研究 | 第71-72页 |
4.2 化合物结构解析 | 第72-84页 |
4.3 海洋来源放线菌TPF-4的代谢产物研究 | 第84页 |
4.4 化合物结构解析 | 第84-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7-89页 |
第五章 生物活性研究 | 第89-91页 |
5.1 菌株的活性与筛选 | 第89页 |
5.2 部分化合物抗肿瘤活性 | 第89-91页 |
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 | 第91-93页 |
第七章 实验部分 | 第93-119页 |
7.1 仪器与试剂 | 第93页 |
7.2 海南粗榧内生真菌L10的实验部分 | 第93-106页 |
7.2.1 菌种采集与鉴定 | 第93页 |
7.2.2 代谢产物提取分离流程 | 第93-95页 |
7.2.3 代谢产物的结构鉴定数据 | 第95-106页 |
7.3 海洋来源真菌G20-12的实验部分 | 第106-114页 |
7.3.1 菌种采集与鉴定 | 第106-108页 |
7.3.2 代谢产物提取分离流程 | 第108页 |
7.3.3 代谢产物的结构鉴定数据 | 第108-114页 |
7.4 海洋来源放线菌TPF-4的实验部分 | 第114-119页 |
7.4.1 菌种采集与鉴定 | 第114-116页 |
7.4.2 代谢产物提取分离流程 | 第116页 |
7.4.3 代谢产物的结构鉴定数据 | 第116-119页 |
致谢 | 第119-120页 |
简历与论文发表情况 | 第120-121页 |
附图 | 第121-1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