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5页 |
1.1 引言 | 第8页 |
1.2 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现状 | 第8-11页 |
1.2.1 国外光伏产业的发展与政策 | 第8-10页 |
1.2.2 我国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3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分类 | 第11-13页 |
1.3.1 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 | 第11-12页 |
1.3.2 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 | 第12-13页 |
1.4 课题来源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-15页 |
1.4.1 课题来源 | 第13页 |
1.4.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及其并网逆变器拓扑结构分析 | 第15-26页 |
2.1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 | 第15-18页 |
2.1.1 集中式结构 | 第15页 |
2.1.2 串型结构 | 第15-16页 |
2.1.3 多支路结构 | 第16-17页 |
2.1.4 交流模块式结构 | 第17-18页 |
2.1.5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结构比较 | 第18页 |
2.2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并网标准及逆变器拓扑结构 | 第18-23页 |
2.2.1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并网标准 | 第18-20页 |
2.2.2 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及存在的问题 | 第20-21页 |
2.2.3 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及存在的问题 | 第21页 |
2.2.4 隔离型和非隔离型拓扑结构比较及待解决问题 | 第21-23页 |
2.3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其他相关问题 | 第23-25页 |
2.3.1 最大功率点跟踪(MPPT)控制 | 第23-24页 |
2.3.2 孤岛/并网运行 | 第24-25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及其共模电流分析 | 第26-36页 |
3.1 寄生电容分析 | 第26-27页 |
3.1.1 寄生电容的位置及产生原理 | 第26页 |
3.1.2 寄生电容的作用原理 | 第26-27页 |
3.2 共模电流分析 | 第27-29页 |
3.2.1 共模电流产生的原理 | 第27-28页 |
3.2.2 全桥逆变的共模电流分析 | 第28-29页 |
3.3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PWM调制 | 第29-35页 |
3.3.1 全桥逆变器单极性调制的共模电流分析 | 第29-32页 |
3.3.2 全桥逆变器双极性调制的共模电流分析 | 第32-3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非隔离型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仿真研究 | 第36-46页 |
4.1 两级式非隔离型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 | 第36-39页 |
4.1.1 Boost升压电路 | 第36-37页 |
4.1.2 Heric拓扑结构分析 | 第37-39页 |
4.2 控制策略的研究 | 第39-43页 |
4.2.1 控制系统结构 | 第39-40页 |
4.2.2 前级MPPT控制 | 第40-41页 |
4.2.3 电流内环控制策略 | 第41-42页 |
4.2.4 电压外环控制策略 | 第42-43页 |
4.3 MATLAB仿真 | 第43-4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五章 基于Heric拓扑结构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设计 | 第46-58页 |
5.1 主电路设计 | 第46-48页 |
5.2 控制电路的设计 | 第48-51页 |
5.2.1 驱动电路的设计 | 第48-49页 |
5.2.2 采样电路的设计 | 第49-51页 |
5.3 软件设计 | 第51-57页 |
5.3.1 系统程序设计 | 第51-52页 |
5.3.2 系统各模块程序设计 | 第52-53页 |
5.3.3 系统主程序流程图 | 第53-54页 |
5.3.4 AD采样子程序 | 第54页 |
5.3.5 PI控制 | 第54-55页 |
5.3.6 并网锁相环设计 | 第55-57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六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58-62页 |
6.1 实验平台 | 第58页 |
6.2 实验结果 | 第58-61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2-63页 |
7.1 总结 | 第62页 |
7.2 展望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5页 |
插图清单 | 第65-67页 |
附表清单 | 第67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