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7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页 |
| 前言 | 第10-11页 |
| 第一部分 西医对感染后咳嗽的研究概况 | 第11-19页 |
| 1. 感染后咳嗽的定义及发病率 | 第11页 |
| 2. 感染后咳嗽的发病机制 | 第11-12页 |
| 2.1 呼吸道粘膜上皮损伤 | 第11页 |
| 2.2 气道炎症因素 | 第11-12页 |
| 2.3 气道高反应性 | 第12页 |
| 2.4 神经源性因素 | 第12页 |
| 2.5 咳嗽敏感性增加 | 第12页 |
| 3. 呼吸道反复感染的免疫学机制 | 第12-13页 |
| 3.1 细胞免疫 | 第12-13页 |
| 3.2 体液免疫 | 第13页 |
| 3.3 补体免疫 | 第13页 |
| 4. 西医学的治疗 | 第13-14页 |
| 5. 脉冲强迫振荡肺功能的临床研究 | 第14-16页 |
| 5.1 脉冲强迫振荡肺功能的检测 | 第14页 |
| 5.2 IOS的测定原理 | 第14页 |
| 5.3 IOS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 | 第14-15页 |
| 5.4 IOS的重要参数及意义 | 第15页 |
| 5.5 IOS在测定气道高反应性中的应用 | 第15页 |
| 5.6 IOS的临床应用 | 第15-1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6-19页 |
| 第二部分 中医对感染后咳嗽的研究概况 | 第19-23页 |
| 1. 感染后咳嗽的概述 | 第19页 |
| 2. 感染后咳嗽的病因病机 | 第19-20页 |
| 2.1 古代文献对感染后咳嗽病因病机的研究 | 第19页 |
| 2.2 现代文献对感染后咳嗽病因病机的研究 | 第19-20页 |
| 3. 感染后咳嗽的中医治疗 | 第20-21页 |
| 3.1 分型论治 | 第20页 |
| 3.2 分期论治 | 第20-21页 |
| 4. 中医阴阳学说在治疗感染后咳嗽中的应用 | 第21页 |
| 5. 小结 | 第21-2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22-23页 |
| 第三部分 加味玉屏风散治疗感染后咳嗽(正虚邪恋证)的临床研究 | 第23-36页 |
| 1. 研究目的 | 第23页 |
| 2. 病例选择 | 第23-24页 |
| 2.1 病例来源 | 第23页 |
| 2.2 研究对象 | 第23-24页 |
| 3. 研究方法 | 第24-26页 |
| 3.1 分组方法 | 第24页 |
| 3.2 治疗方法 | 第24-25页 |
| 3.3 临床观察指标 | 第25-26页 |
| 3.4 疗效评价 | 第26页 |
| 3.5 统计分析方法 | 第26页 |
| 4. 研究结果及分析 | 第26-33页 |
| 4.1 病例一般资料情况 | 第26-28页 |
| 4.2 两组疗效评估 | 第28-33页 |
| 6. 讨论 | 第33-36页 |
| 6.1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和组方治疗思路 | 第33-34页 |
| 6.2 加味玉屏风散的主要药物功效渊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| 第34-35页 |
| 6.3 不足和展望 | 第35-36页 |
| 结语 | 第36-37页 |
| 附录 | 第37-40页 |
| 致谢 | 第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