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8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8-14页 |
1.1.1 相关概念 | 第8-9页 |
1.1.2 研究背景 | 第9-13页 |
1.1.3 研究意义和目的 | 第13-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状况概述 | 第14-18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2.3 行政区划的定量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8-21页 |
1.3.1 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| 第18-20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20-21页 |
2 县域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方法研究 | 第21-27页 |
2.1 几种定量调整方法的介绍 | 第21-23页 |
2.2 乡镇势力圈测度的方法研究 | 第23-26页 |
2.2.1 乡镇势力圈的概念和特征 | 第23页 |
2.2.2 势力圈的分析模型 | 第23-25页 |
2.2.3 技术支撑 | 第25-26页 |
2.3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| 第26-27页 |
3. 磐安县乡镇区划调整实践研究 | 第27-52页 |
3.1 磐安县概况 | 第27-30页 |
3.1.1 研究区自然状况 | 第27-28页 |
3.1.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| 第28-29页 |
3.1.3 历次行政区划调整情况 | 第29-30页 |
3.2 研究方法 | 第30-37页 |
3.2.1 计算乡镇综合规模值 | 第30-32页 |
3.2.2 各乡镇场强模型的计算和GIS空间析 | 第32-37页 |
3.3 结果分析 | 第37-52页 |
3.3.1 各乡镇势力圈范围大小分析 | 第37-39页 |
3.3.2 势力圈间的空间关系分析 | 第39-41页 |
3.3.3 势力圈与行政区边界的叠合分析 | 第41-52页 |
4 基于势力圈测度的磐安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 | 第52-60页 |
4.1 乡镇区划调整的标准 | 第52-54页 |
4.1.1 势力圈与行政区之间的量化和空间关系角度 | 第52页 |
4.1.2 人口及而积角度 | 第52-54页 |
4.2 乡镇撤并的原则 | 第54-55页 |
4.3 调整方案 | 第55-60页 |
5 结论 | 第60-63页 |
5.1 主要结论 | 第60-61页 |
5.2 创新点 | 第61页 |
5.3 不足之处 | 第61-62页 |
5.4 展望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6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