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9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选题的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选题的目的 | 第10页 |
1.1.3 选题的意义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0-20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5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5-19页 |
1.2.3 国内外研究差异 | 第19-20页 |
1.3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| 第20-21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3.2 论文框架 | 第21页 |
1.4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| 第21-23页 |
2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| 第23-27页 |
2.1 乡村社会理论 | 第23页 |
2.2 农业区位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3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4-25页 |
2.4 “推-拉”理论 | 第25-27页 |
3 婺源县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| 第27-37页 |
3.1 婺源旅游资源介绍 | 第27-31页 |
3.1.1 婺源县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| 第27-28页 |
3.1.2 婺源景点概况 | 第28-31页 |
3.2 婺源乡村旅游兴起的动因 | 第31-32页 |
3.2.1 婺源的创新机制 | 第31页 |
3.2.2 打造品牌优势 | 第31-32页 |
3.2.3 多元化的投资 | 第32页 |
3.3 婺源旅游发展状况问卷调查分析 | 第32-34页 |
3.4 调查结果归纳 | 第34-37页 |
4 婺源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| 第37-42页 |
4.1 婺源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7-39页 |
4.1.1 婺源的生态规划不合理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| 第37-38页 |
4.1.2 各方经济利益分配不均导致各方冲突 | 第38页 |
4.1.3 婺源的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 | 第38-39页 |
4.1.4 婺源与大城市的交通联动机制过于薄弱 | 第39页 |
4.2 婺源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39-42页 |
4.2.1 宏观管理力度不够 | 第39-40页 |
4.2.2 经营方式与经营理念存在差距 | 第40页 |
4.2.3 资金投入不足 | 第40页 |
4.2.4 政府支持与服务没有形成合力 | 第40-42页 |
5 国内外其他地区乡村旅游经验借鉴 | 第42-51页 |
5.1 国内乡村旅游经验借鉴 | 第42-44页 |
5.1.1 天津杨柳青果蔬博览园 | 第42页 |
5.1.2 无锡唯琼生态农庄 | 第42-43页 |
5.1.3 鄂尔多斯市生态农业科技园 | 第43-44页 |
5.2 国外乡村旅游模式借鉴 | 第44-47页 |
5.2.1 荷兰特色的乡村旅游—渔村、风车村 | 第44-45页 |
5.2.2 日本乡村旅游—最美小村合掌村 | 第45-46页 |
5.2.3 薰衣草的国度——法国普罗旺斯乡村旅游 | 第46-47页 |
5.3 国内外乡村旅游对比分析 | 第47-51页 |
5.3.1 国内外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业的产生背景差异 | 第47页 |
5.3.2 国内外乡村旅游业的表现形式差异 | 第47-48页 |
5.3.3 国内外乡村旅游推广的角度差异 | 第48页 |
5.3.4 国内外乡村旅游推广的力度差异 | 第48-49页 |
5.3.5 国内外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媒体差异 | 第49页 |
5.3.6 国内外乡村旅游配备设施差异 | 第49页 |
5.3.7 国内外乡村旅游开发差异 | 第49-51页 |
6 促进婺源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的原则与措施 | 第51-57页 |
6.1 促进婺源乡村旅游发展应该遵循的原则 | 第51-52页 |
6.1.1 主题突出,协调配套原则 | 第51页 |
6.1.2 效益优先,以点带面原则 | 第51页 |
6.1.3 可持续发展原则 | 第51-52页 |
6.2 促进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具体措施 | 第52-57页 |
6.2.1 科学规划,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| 第52-53页 |
6.2.2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,解决各方利益冲突 | 第53-54页 |
6.2.3 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| 第54页 |
6.2.4 完善旅游的营销手段,开发特色产品 | 第54-55页 |
6.2.5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,打造自己经典品牌 | 第55-57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2页 |
附录:调查问卷 | 第62-63页 |
致谢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