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地下水论文

滨海地下水氮的同位素溯源及其源贡献率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主要符号表第18-19页
1 绪论第19-30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9-20页
    1.2 围海养殖和地下水库对水环境的影响研究现状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围海养殖对水环境影响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地下水库对水环境影响第21页
    1.3 水体NO_3~-的氮氧同位素溯源研究现状第21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δ~(15)N-NO_3~-与δ~(18)O-NO_3~-对识别水体氮污染源的研究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δ~(15)N-NO_3~-与δ~(18)O-NO_3~-对识别水体氮转化过程的研究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δ~(15)N-NO_3~-与δ~(18)O-NO_3~-对量化污染源对水体氮贡献率的研究第26页
    1.4 存在的问题第26-27页
    1.5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内容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技术路线第28-30页
2 研究区域潜在污染源及地下水环境分析第30-47页
    2.1 自然背景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地理位置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水文气象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地形、地貌和土壤第31-32页
    2.2 潜在污染源情况第32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势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污染源变化趋势第34-39页
    2.3 地下水环境特征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地下水类型和水文地质分区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地下水水文特征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地下水水质特征第40-42页
    2.4 王河地下水库及其影响第42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王河地下水库概况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地下水位变化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海水入侵面积变化第45-46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46-47页
3 滨海区营养物溯源的策略方法及地下水来源分析第47-70页
    3.1 滨海区营养物来源转化过程的研究策略第47页
    3.2 滨海区营养物来源转化过程的研究方法第47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同位素溯源方法第48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研究区污染源和地下水采样井调查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水样和污染源样品采集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水样和污染源的浓度和同位素分析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水样数据统计分析第61-62页
    3.3 滨海区地下水来源分析第62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大气降水及海洋水的δ~2H-H_2O和δ~(18)O-H_2O特征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养殖池和潮沟水体中δ~2H-H_2O和δ~(18)O-H_2O特征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地下水中δ~2H-H_2O和δ~(18)O-H_2O空间分布特征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研究区地下水来源第66-68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68-70页
4 围海养殖区地下水氮磷分布与来源转化过程第70-87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70-71页
    4.2 围海养殖氮磷浓度和同位素分布特征第71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养殖池、潮沟、近岸海水及地下水盐度和氮磷浓度分布特征第71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养殖池、潮沟和地下水中δ~(15)N-NO_3~-和δ~(18)O-NO_3~-分布特征第75页
    4.3 围海养殖水体中氮磷分布第75-77页
    4.4 围海养殖区地下水中氮来源转化过程分析第77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地下水中NO_3~-的主要来源第77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地下水中NO_3~-转化过程第82-85页
    4.5 围海养殖对地下水中氮磷的影响分析第85-86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86-87页
5 地下水库氮分布来源与转化过程第87-99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87-88页
    5.2 地下水库氮磷浓度和同位素分布特征第88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地下水盐度,氮磷浓度分布特征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地下水中δ~(15)N-NO_3~-和δ~(18)O-NO_3~-特征第89-91页
    5.3 王河地下水库库区氮来源转化过程分析第91-9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王河地下水库库区氮来源分析第91-9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王河地下水库库区氮转化过程第93-97页
    5.4 地下水库对地下水中氮磷影响分析第97-98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98-99页
6 滨海地下水中氮污染源贡献率量化研究第99-115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99页
    6.2 同位素质量平衡混合模型第99-10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同位素质量平衡混合模型基本原理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常用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第100-103页
    6.3 研究区同位素模型和参数确定第103-10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研究区同位素模型构建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参数确定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研究区同位素混合模型选取第105页
    6.4 模型计算结果第105-110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IsoSouce模型计算结果第105-107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IsoError模型计算结果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SIAR模型计算结果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6.4.4 三个模型计算结果比较分析第109-110页
    6.5 研究区地下水中NO_3~-污染源贡献率分析第110-111页
    6.6 滨海区氮污染的修复措施与管理对策第111-113页
        6.6.1 氮污染修复措施第111-112页
        6.6.2 氮排放管理对策第112-113页
    6.7 本章小结第113-115页
7 结论与展望第115-119页
    7.1 结论第115-117页
    7.2 创新点第117-118页
    7.3 展望第118-119页
参考文献第119-132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32-133页
    Ⅰ. 参加课题第132页
    Ⅱ. 发表论文第132-133页
致谢第133-134页
作者简介第134页

论文共13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关系密切人收钱不办事行为的定性研究
下一篇: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对心肌样细胞活性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