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财政、金融论文--金融、银行论文--中国金融、银行论文--银行制度与业务论文

面向注册制的投资银行转型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1 绪论第8-14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及现实意义第8-9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第9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第9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文献评述第11页
    1.3 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意义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思路第11-12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方法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本文创新点第13-14页
2 理论基础第14-19页
    2.1 新股发行的制度种类与制度变迁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新股发行的制度种类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新股发行的制度变迁第14-16页
    2.2 投资银行的理论研究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投资银行的内涵和业务范围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组织结构理论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投资银行的业务创新理论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8-19页
3 注册制对投资银行的影响第19-24页
    3.1 注册制与核准制的比较分析第19-21页
    3.2 注册制给投资银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第21-22页
    3.3 注册制对投资银行角色的定位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自担风险的责任者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规范执业的业务专家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保持独立的看门人第22页
    3.4 注册制对投资银行的能力要求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提高证券定价和研究能力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提高创新及产品开发能力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增强风险控制能力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提高项目承揽和销售能力第23-24页
4 国内投资银行发展现存的问题分析第24-29页
    4.1 行业中观层面存在的问题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精细化程度不够,经营粗放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业务链不连贯,相互之间协同性不强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收入结构失衡,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业务链延伸不足,难以实现客户需求全覆盖。第26-27页
    4.2 企业微观层面存在的问题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从部门内和部门间合作角度看存在的问题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从客户挖掘角度看存在的问题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从客户关系维护角度看存在的问题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从基础的研究支持角度看存在的问题第28-29页
5 国外典型投资银行管理架构分析第29-40页
    5.1 高盛的组织结构分析第29-3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高盛的组织结构简介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高盛与国内投资银行组织结构的对比分析第30-33页
    5.2 高盛的财务收入与业务模式分析第33-3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高盛的财务收入分析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高盛的业务模式分析第37-38页
    5.3 其他投资银行可供借鉴之处第38-40页
6 转型中国内投资银行管理架构的重塑第40-46页
    6.1 国内投资银行组织结构的重构第40-42页
    6.2 国内投资银行业务模式的优化和业务能力的提升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.投资银行业务模式应该向着“大投行”运作模式转型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加强研究队伍建设,提高研究定价能力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建立多层次的风险控制体系,增强风险控制能力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鼓励业务模式创新,着力培养投资银行创新能力第44-45页
    6.3 小结第45-46页
参考文献第46-48页
致谢第48页

论文共4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A电力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研究
下一篇:财务视角下苏宁的云商模式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