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区矫正制度本土化研究
论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引言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及引入我国的意义 | 第10-21页 |
一、社区矫正概述 | 第10-14页 |
(一) 社区矫正的源起与发展 | 第10-11页 |
(二) 社区矫正制度的界定 | 第11页 |
(三) 社区矫正的性质 | 第11-14页 |
二、社区矫正制度的理论基础 | 第14-16页 |
(一) 罪犯权利保障理念 | 第14页 |
(二) 刑罚人道价值理念 | 第14-15页 |
(三) 罪犯复归社会理论 | 第15页 |
(四) 刑法谦抑理念 | 第15-16页 |
(五) 刑事补偿理论 | 第16页 |
三、社区矫正制度本土化的必要性 | 第16-21页 |
(一) 法律移植在制度建构中的特定意义 | 第16-17页 |
(二) 社区矫正制度引入我国的必要性 | 第17-21页 |
第二章 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试点状况与评析 | 第21-29页 |
一、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的试点状况 | 第21页 |
二、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| 第21-24页 |
(一) 建设了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化体系 | 第22页 |
(二) 构建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基本框架 | 第22-23页 |
(三) 社区矫正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基本形成 | 第23-24页 |
三、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 | 第24-29页 |
(一) 社区矫正工作缺乏社会的认同 | 第24页 |
(二) 社区矫正缺乏专门法律支撑 | 第24-25页 |
(三) 适用社区矫正的对象过少,范围偏窄 | 第25-26页 |
(四) 社区矫正制度缺乏程序保障 | 第26页 |
(五) 社区矫正的严厉性不足 | 第26-27页 |
(六) 社区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不清 | 第27页 |
(七) 专门的矫正机构与专业的执行队伍没有建立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域外社区矫正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| 第29-35页 |
一、社区矫正的制度在国外的发展及现状 | 第29-32页 |
(一) 社区矫正在美国的发展及现状 | 第29-30页 |
(二) 社区矫正在英国的发展及现状 | 第30-32页 |
(三) 社区矫正在日本的发展及现状 | 第32页 |
二、国外社区矫正制度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| 第32-35页 |
(一) 社区矫正要有系统的法律支撑 | 第32-33页 |
(二) 选择有中国特色社区矫正的发展路径 | 第33-35页 |
第四章 我国社区矫正本土化的路径和方案 | 第35-49页 |
一、路径选择:尊重社区矫正本土化的中国基础 | 第35-37页 |
(一) 我国刑罚理念的变迁 | 第35-36页 |
(二) 我国社区管理体系日渐形成 | 第36页 |
(三) 以和为贵的中国社会传统 | 第36-37页 |
二、确立社区矫正本土化的理念与原则 | 第37-38页 |
(一) 行刑人道化理念的普世化 | 第37-38页 |
(二) 社会参与行刑理念的提倡 | 第38页 |
三、社区矫正本土化与相关法律制度配置和调整 | 第38-43页 |
(一) 在刑罚中增设社区服务刑 | 第39-40页 |
(二) 完善管制刑 | 第40-41页 |
(三) 扩大社区矫正的对象范围 | 第41-43页 |
四、完善社区矫正法律制度 | 第43-46页 |
(一) 在刑法中明确社区矫正的地位及性质 | 第44页 |
(二) 在法律中明确社区矫正的主体 | 第44-46页 |
五、保障性机制的建构:完善社区矫正的队伍建设 | 第46-49页 |
(一) 设立严格的社区矫正人员准入制度 | 第47页 |
(二) 建立完善的社区矫正人员考核制度 | 第47页 |
(三) 探索专兼职社区矫正人员模式 | 第47-49页 |
结语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致谢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