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焊接模拟与实验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 | 第13-14页 |
1.2 RAFM钢的特点焊接性能 | 第14-15页 |
1.3 RAFM钢焊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页 |
1.4 焊接残余应力数值模拟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5页 |
1.5 焊接热源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RAFM钢焊接数值模拟 | 第18-29页 |
2.1 单元的选取及网格划分 | 第18页 |
2.2 RAFM钢的材料参数 | 第18-19页 |
2.3 热源的选取、边界条件及约束设置 | 第19-20页 |
2.4 温度场结果分析 | 第20-26页 |
2.4.1 TIG焊温度场分析 | 第20-22页 |
2.4.2 激光焊温度场分析 | 第22-24页 |
2.4.3 电子束焊温度场分析 | 第24-26页 |
2.5 焊接应力场模拟结果分析 | 第26-28页 |
2.5.1 TIG焊应力场分析 | 第26页 |
2.5.2 激光焊应力场分析 | 第26-27页 |
2.5.3 电子束焊应力场分析 | 第27-28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RAFM钢焊接实验 | 第29-49页 |
3.1 焊接实验 | 第29-33页 |
3.1.1 实验材料 | 第29页 |
3.1.2 实验前对RAFM钢的切割和清洗 | 第29页 |
3.1.3 焊接实验装置 | 第29-31页 |
3.1.4 焊接实验方法 | 第31-33页 |
3.2 温度测量实验 | 第33-36页 |
3.2.1 TIG焊温度实验结果 | 第33-34页 |
3.2.2 激光焊温度实验结果 | 第34-35页 |
3.2.3 电子束焊温度实验结果 | 第35-36页 |
3.3 焊接残余应力实验 | 第36-40页 |
3.3.1 盲孔法残余应力原理 | 第36-37页 |
3.3.2 残余应力设备 | 第37-38页 |
3.3.3 残余应力测量步骤 | 第38-40页 |
3.4 焊接残余应力试验结果 | 第40-42页 |
3.4.1 TIG焊残余应力结果分析 | 第40-41页 |
3.4.2 激光焊残余应力结果分析 | 第41页 |
3.4.3 电子束焊残余应力结果分析 | 第41-42页 |
3.5 焊接性能测试实验 | 第42-48页 |
3.5.1 焊接外观检测与无损探伤 | 第42-43页 |
3.5.2 拉伸性能测试 | 第43-44页 |
3.5.3 冲击测试 | 第44-45页 |
3.5.4 硬度测试 | 第45-46页 |
3.5.5 接头组织性能分析 | 第46-48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四章 模拟与实验结果比较 | 第49-61页 |
4.1 温度模拟与实验结果比较 | 第49-53页 |
4.1.1 TIG焊温度模拟与实验结果比较 | 第49-50页 |
4.1.2 激光焊温度模拟与实验结果比较 | 第50-52页 |
4.1.3 电子束焊温度模拟与实验结果比较 | 第52-53页 |
4.2 残余应力模拟与实验结果比较 | 第53-57页 |
4.2.1 TIG残余应力与实验结果比较 | 第53-54页 |
4.2.2 激光焊残余应力模拟与实验结果比较 | 第54-55页 |
4.2.3 电子束焊残余应力模拟与实验结果比较 | 第55-57页 |
4.3 三种焊接方式模拟与实验结果比较 | 第57-59页 |
4.3.1 三种焊接方式温度比较 | 第57-58页 |
4.3.2 残余应力结果对比 | 第58-59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9-61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1-63页 |
5.1 结论与创新 | 第61页 |
5.2 不足与展望 | 第61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8-69页 |
`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