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布局论文--特殊分区规划论文

城市滨水缓冲带景观设计研究--以安庆市顺安河缓冲带景观设计为例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1 文献综述第9-19页
    1.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9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城市滨水区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缓冲带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滨水缓冲带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城市滨水缓冲带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5 景观设计第12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进展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进展第14-15页
    1.3 相关理论的研究第15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美学理论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景观生态学理论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生态伦理学理论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生态主义设计理论第18-19页
2 引言第19-23页
    2.1 研究背景第19-20页
    2.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研究目的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研究意义第20-21页
    2.3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研究内容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研究方法第21-22页
    2.4 技术路线第22-23页
3 城市滨水缓冲带的研究第23-32页
    3.1 城市滨水缓冲带的组成第23页
    3.2 城市滨水缓冲带的结构第23-26页
    3.3 城市滨水缓冲带的功能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自然保护功能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休闲娱乐功能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社会保护功能第28页
    3.4 城市滨水缓冲带的特点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基本特点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景观特点第29页
    3.5 城市滨水缓冲带存在的问题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脱离整体规划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土地功能单一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地域文化缺失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违背场所自然过程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5 整治管理手法不当第31-32页
4 城市滨水缓冲带的景观设计第32-52页
    4.1 城市滨水缓冲带的设计原则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整体性原则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参与性原则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地域性原则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生态性原则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安全性原则第33页
    4.2 城市滨水缓冲带的设计方法第33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滨水缓冲带的位置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滨水缓冲带的宽度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滨水缓冲带的植物配置第36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滨水缓冲带的生态护岸第45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滨水缓冲带的道路系统第50-52页
5 安庆市顺安河缓冲带景观设计实践第52-65页
    5.1 顺安河缓冲带的设计背景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安庆概况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前期分析第53-55页
    5.2 顺安河缓冲带的总体研究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设计原则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设计定位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设计目标第56-57页
    5.3 顺安河缓冲带的设计第57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位置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宽度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植物配置第58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生态护岸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道路系统第63-65页
6 结论与讨论第65-67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65页
    6.2 讨论第65-67页
参考文献第67-72页
致谢第72-73页
作者简介第73页
在校期间参与的主要项目第73页

论文共7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唐代将士伤亡问题研究
下一篇:武则天的臣道观探析--以《臣轨》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