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前言 | 第9页 |
1. 我国刑事搜查制度基础理论 | 第9-17页 |
1.1 刑事搜查基本范畴明晰 | 第9-13页 |
1.1.1 刑事搜查的内涵和外延 | 第9-10页 |
1.1.2 刑事搜查的专属性特征分析 | 第10-12页 |
1.1.3 刑事搜查与相关概念辨析 | 第12-13页 |
1.2 刑事搜查行为的类型划分 | 第13-15页 |
1.2.1 有证搜查和无证搜查 | 第13-14页 |
1.2.2 强制搜查与同意搜查 | 第14页 |
1.2.3 人身搜查、物品搜查和场所搜查 | 第14-15页 |
1.3 刑事搜查制度构建的理论 | 第15-16页 |
1.3.1 权力制衡理论:刑事搜查制度的基石 | 第15页 |
1.3.2 正当程序理论:重视程序的独立价值 | 第15-16页 |
1.3.3 刑事搜查制度的人权保障理论 | 第16页 |
1.4 刑事搜查制度的基本原则 | 第16-17页 |
1.4.1 合法性原则:刑事搜查的权力渊源 | 第16页 |
1.4.2 必要性原则:刑事谦抑性的体现 | 第16-17页 |
1.4.3 比例性原则:人权保障的必然要求 | 第17页 |
1.4.4 保密性原则:程序保障实体权利 | 第17页 |
2. 我国刑事搜查制度现状评析 | 第17-23页 |
2.1 现行的权力制衡机制“乏力” | 第18-19页 |
2.1.1 内部制约“形同虚设” | 第18-19页 |
2.1.2 外部制约“难见成效” | 第19页 |
2.2 刑事搜查运行体系不完善 | 第19-21页 |
2.2.1 刑事搜查的证明标准缺失 | 第19-20页 |
2.2.2 刑事搜查对象不特定 | 第20页 |
2.2.3 刑事搜查的起始点:时间规定的缺失 | 第20-21页 |
2.3 相关的救济制度没有衔接到位 | 第21-23页 |
2.3.1 独立的救济制度缺失 | 第21-22页 |
2.3.2 司法救济效果值得商榷 | 第22-23页 |
3. 我国刑事搜查制度缺陷的成因分析 | 第23-29页 |
3.1 文化负面因素的影响 | 第23-26页 |
3.1.1 官本位思想浓厚 | 第24-25页 |
3.1.2 重实体的价值观强烈 | 第25-26页 |
3.1.3 权利意识淡薄 | 第26页 |
3.2 调查研究不足 | 第26-29页 |
3.2.1 理论研究不深 | 第27-28页 |
3.2.2 实践调研不足 | 第28-29页 |
4. 域外搜查制度的共性考察 | 第29-37页 |
4.1 启动程序条件严格 | 第29-30页 |
4.2 刑事搜查制约机制 | 第30-32页 |
4.2.1 英美法系:司法令状主义 | 第30-31页 |
4.2.2 大陆法系:犯罪控制主义 | 第31-32页 |
4.3 执行程序规范详细 | 第32-34页 |
4.3.1 明确的执行时间 | 第32页 |
4.3.2 确定的执行内容 | 第32-33页 |
4.3.3 刑事搜查规范文明 | 第33页 |
4.3.4 执行设备相对先进 | 第33-34页 |
4.4 制裁体系完善 | 第34-37页 |
4.4.1 制裁机关明确 | 第34-35页 |
4.4.2 制裁方式多样 | 第35-36页 |
4.4.3 非法搜查的程序后果——非法证据排除 | 第36-37页 |
5. 完善我国搜查制度的构想 | 第37-47页 |
5.1 人员保障:建立专业化司法队伍 | 第38-39页 |
5.2 完善刑事搜查运行体系 | 第39-42页 |
5.2.1 明确搜查的内容 | 第39-40页 |
5.2.2 规范搜查的时间和次数 | 第40页 |
5.2.3 废除格式化搜查文书 | 第40-41页 |
5.2.4 完善搜查证明标准 | 第41-42页 |
5.3 重构外部制约机制 | 第42-44页 |
5.3.1 权力制约:搜查决定权与执行权分离 | 第42-43页 |
5.3.2 社会监督:构建高校法律援助监督机制 | 第43-44页 |
5.4 建立多元化非法搜查责任体系 | 第44-47页 |
5.4.1 增加非法搜查制裁方式 | 第44-45页 |
5.4.2 完善程序制裁制度: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为视角 | 第45-46页 |
5.4.3 “诚信责任”:将非法搜查人员计入诚信系统 | 第46-47页 |
结语 | 第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