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华北通许地区二叠系山西组沉积相与储层特征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9-16页 |
1.1 选题依据 | 第9页 |
1.2 国内外沉积体系研究及现状 | 第9-12页 |
1.2.1 沉积体系研究现状及进展 | 第9-10页 |
1.2.2 储层沉积学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2.3 研究区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2-14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3.2 研究思路 | 第13-14页 |
1.4 完成的工作量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构造单元划分 | 第16-31页 |
2.1 南华北盆地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及演化特征 | 第16-19页 |
2.1.1 南华北盆地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| 第16-17页 |
2.1.2 南华北盆地演化特征 | 第17-19页 |
2.2 通许地区构造单元划分及特征 | 第19-24页 |
2.2.1 地震反射界面及层位标定 | 第19-20页 |
2.2.2 通许地区构造结构划分 | 第20-21页 |
2.2.3 通许地区构造单元划分 | 第21-24页 |
2.3 通许地区上古生界地层发育特征 | 第24-26页 |
2.4 南华北盆地区域沉积背景 | 第26-27页 |
2.5 研究区山西组地层划分及平面分布规律 | 第27-31页 |
2.5.1 山西组地层划分 | 第27-28页 |
2.5.2 山西组地层平面分布规律 | 第28-31页 |
第3章 沉积相及相平面分布特征 | 第31-49页 |
3.1 沉积相划分标志 | 第31-39页 |
3.1.1 岩石颜色标志 | 第31-32页 |
3.1.2 岩性标志 | 第32页 |
3.1.3 岩石结构标志 | 第32-33页 |
3.1.4 沉积构造标志 | 第33-37页 |
3.1.5 植物化石识别标志 | 第37页 |
3.1.6 测井相类型划分 | 第37-39页 |
3.2 沉积相划分 | 第39页 |
3.3 沉积相特征 | 第39-43页 |
3.3.1 野外剖面沉积相特征 | 第39-40页 |
3.3.2 通许1井沉积相特征 | 第40-42页 |
3.3.3 山西组井间沉积相对比 | 第42-43页 |
3.4 山西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| 第43-48页 |
3.4.1 山1段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| 第43页 |
3.4.2 山2期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| 第43-48页 |
3.5 研究区沉积模式 | 第48-49页 |
第4章 研究区储层特征 | 第49-63页 |
4.1 储层岩石学特征 | 第49-51页 |
4.1.1 储层岩石类型 | 第49-50页 |
4.1.2 填隙物成分及特征 | 第50-51页 |
4.2 储层物性特征 | 第51-53页 |
4.2.1 储层的物性特征 | 第51-52页 |
4.2.2 山西组储层类型 | 第52页 |
4.2.3 山西组储层电性特征 | 第52-53页 |
4.3 储层孔隙类型、孔隙结构特征 | 第53-58页 |
4.3.1 储层孔隙类型 | 第53-56页 |
4.3.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| 第56-58页 |
4.4 储层成因类型 | 第58-59页 |
4.5 储集砂体平面分布 | 第59-63页 |
4.5.1 山1段储集砂体平面分布 | 第59-60页 |
4.5.2 山2段储集砂体平面分布 | 第60-63页 |
第5章 有利勘探区预测 | 第63-66页 |
5.1 有利勘探区预测依据 | 第63-64页 |
5.2 山西组有利勘探层段优选 | 第64页 |
5.3 山2段有利勘探区预测 | 第64-66页 |
结论 | 第66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