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页 |
| 1 前言 | 第10-16页 |
| 1.1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1.2 研究综述 | 第11-14页 |
| 1.2.1 2012年前的研究分析 | 第11-12页 |
| 1.2.2 2012年后的研究分析 | 第12-14页 |
| 1.2.3 特征总结 | 第14页 |
| 1.3 研究对象 | 第14-15页 |
| 1.4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| 2 《大纲字表一》独有字分析 | 第16-34页 |
| 2.1 未出现在教材认写字表的独有字分析 | 第17-26页 |
| 2.1.1 组词能力分析 | 第18-21页 |
| 2.1.2 从语料库中字频的角度分析 | 第21-24页 |
| 2.1.3 文体分布分析 | 第24-26页 |
| 2.2 在教材中仅会认字的分析 | 第26-32页 |
| 2.2.1 组词能力分析 | 第26-28页 |
| 2.2.2 从语料库中字频的角度分析 | 第28-30页 |
| 2.2.3 文体分布分析 | 第30-32页 |
| 2.3 建议 | 第32-34页 |
| 3 《会认且会写字表》独有字分析 | 第34-48页 |
| 3.1 未收录进《大纲字表》的独有字的分析 | 第34-40页 |
| 3.1.1 组词能力分析 | 第35-36页 |
| 3.1.2 从语料库中字频的角度分析 | 第36-37页 |
| 3.1.3 文体分布分析 | 第37-40页 |
| 3.2 收录进《大纲字表二》的独有字的分析 | 第40-46页 |
| 3.2.1 组词能力分析 | 第40-42页 |
| 3.2.2 从语料库中字频的角度分析 | 第42-44页 |
| 3.2.3 文体分布分析 | 第44-46页 |
| 3.3 建议 | 第46-48页 |
| 4 教材中认、写字分析 | 第48-63页 |
| 4.1 第一学段中会认与会写字表的对比分析 | 第48-51页 |
| 4.2 第二学段中会认与会写字表的对比分析 | 第51-55页 |
| 4.3 第三学段中会认与会写字表的对比分析 | 第55-58页 |
| 4.4 讨论 | 第58-62页 |
| 4.5 小结 | 第62-63页 |
| 5 结语 | 第63-6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5-67页 |
| 致谢 | 第67-68页 |
| 附录 | 第68-84页 |
| 附录1 《大纲字表一》中在教材仅注音的152字相关数据 | 第68-72页 |
| 附录2 《大纲字表一》在教材中仅要求会认字的相关数据 | 第72-76页 |
| 附录3 《会认且会写字表》超出《大纲字表》43字的相关数据 | 第76-78页 |
| 附录4 《会认且会写字表》与《大纲字表二》共有字的相关数据 | 第78-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