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部局部转换的框架—核心筒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引言 | 第9-12页 |
1.1.1 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的类型 | 第9-11页 |
1.1.2 高层建筑局部转换结构的类型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现状及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.1 国内外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1.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3-15页 |
1.3.1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2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方法 | 第15-25页 |
2.1 反应谱法分析理论概述 | 第15-19页 |
2.1.1 反应谱 | 第15-17页 |
2.1.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| 第17-19页 |
2.2 动力弹性及弹塑性时程分析 | 第19-24页 |
2.2.1 非弹性结构性质 | 第20-21页 |
2.2.2 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计算方法 | 第21-22页 |
2.2.3 结构侧移刚度的确定 | 第22页 |
2.2.4 地震波的输入 | 第22-24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3 多遇地震作用下顶部局部转换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 | 第25-60页 |
3.1 工程概况 | 第25-32页 |
3.2 综合办公写字楼A座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 | 第32-38页 |
3.2.1 有限元分析模型及反应谱设计 | 第32-33页 |
3.2.2 振动周期与振型 | 第33-35页 |
3.2.3 层位移与层间位移 | 第35-36页 |
3.2.4 剪重比 | 第36-37页 |
3.2.5 层刚度比 | 第37页 |
3.2.6 楼层剪力 | 第37-38页 |
3.2.7 地震反应力 | 第38页 |
3.3 综合办公写字楼A座弹性时程分析 | 第38-43页 |
3.3.1 动力特性控制指标 | 第38-41页 |
3.3.2 最大楼层位移 | 第41-42页 |
3.3.3 最大层间位移角 | 第42页 |
3.3.4 楼层剪力 | 第42-43页 |
3.4 顶部局部转换位置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| 第43-58页 |
3.4.1 结构方案的确定 | 第43-45页 |
3.4.2 结构周期的计算与分析研究 | 第45-46页 |
3.4.3 最大侧向位移 | 第46-47页 |
3.4.4 层间位移角 | 第47-51页 |
3.4.5 楼层剪力 | 第51-56页 |
3.4.6 转换构件内力 | 第56-58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4 罕遇地震作用下顶部局部转换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 | 第60-82页 |
4.1 综合办公写字楼A座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| 第60-65页 |
4.1.1 最大侧向位移 | 第60页 |
4.1.2 最大层间位移角 | 第60-61页 |
4.1.3 有害位移角 | 第61-62页 |
4.1.4 地震反应力 | 第62页 |
4.1.5 结构塑性铰分布图 | 第62-65页 |
4.2 顶部局部转换位置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| 第65-81页 |
4.2.1 层间位移角 | 第65-69页 |
4.2.2 楼层剪力 | 第69-72页 |
4.2.3 地震反应力 | 第72-73页 |
4.2.4 结构塑性铰分布图 | 第73-81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81-82页 |
5 结论及展望 | 第82-84页 |
5.1 结论 | 第82页 |
5.2 展望 | 第82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