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私募基金公司股权投资退出渠道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1.1 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2-15页 |
1.2.1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2-13页 |
1.2.2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3-14页 |
1.2.3 文献述评 | 第14-15页 |
1.3 论文的研究方法、创新及不足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私募股权基金概述 | 第17-24页 |
2.1 私募股权基金相关概念 | 第17-18页 |
2.2 私募股权基金运作流程 | 第18-20页 |
2.3 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方式 | 第20-21页 |
2.4 私募股权基金退出理论 | 第21-23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第3章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现状及问题 | 第24-33页 |
3.1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现状 | 第24-29页 |
3.1.1 退出渠道现状分析 | 第25-26页 |
3.1.2 退出收益现状分析 | 第26-27页 |
3.1.3 退出行业现状分析 | 第27-29页 |
3.2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问题 | 第29-31页 |
3.2.1 退出渠道单一,退出风险变大 | 第29-30页 |
3.2.2 退出模式同质化,退出收益下降 | 第30-31页 |
3.3 A私募基金公司的投资退出现状 | 第31-32页 |
3.3.1 A私募基金公司投资现状 | 第31页 |
3.3.2 A私募基金公司退出现状 | 第31-3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4章 私募股权基金退出的模式创新 | 第33-39页 |
4.1“PE+上市公司”模式创新的背景 | 第33-34页 |
4.1.1 私募基金面临退出困境 | 第33页 |
4.1.2 上市公司亟需转型升级 | 第33-34页 |
4.2“PE+上市公司”模式的理念设计 | 第34-36页 |
4.2.1 借鉴国外并购退出经验 | 第34-35页 |
4.2.2 联合上市公司并购升级 | 第35-36页 |
4.3“PE+上市公司”模式的运作流程 | 第36-37页 |
4.4“PE+上市公司”模式的预期效果 | 第37-38页 |
4.4.1 定向退出、风险一次性消除 | 第37页 |
4.4.2 退出周期短,资金效率高 | 第37页 |
4.4.3 实现多重收益,收益高 | 第37-3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5章“PE+上市公司模式”的具体运用 | 第39-48页 |
5.1 项目背景 | 第39页 |
5.2 项目方主体介绍 | 第39-40页 |
5.2.1 上市公司介绍 | 第39页 |
5.2.2 私募基金公司介绍 | 第39-40页 |
5.2.3 投资标的介绍 | 第40页 |
5.3 项目设计总方案 | 第40-43页 |
5.3.1 绑定上市公司,实现战略合作 | 第40-41页 |
5.3.2 筛选并购标的,完成控股收购 | 第41页 |
5.3.3 行业资源整合,进行投后管理 | 第41-43页 |
5.3.4 上市公司收购,实现投后退出 | 第43页 |
5.4 项目方案特殊设计 | 第43-45页 |
5.4.1 管理人制度 | 第44页 |
5.4.2 合伙人和决策委员会制度 | 第44页 |
5.4.3 对赌协议 | 第44-45页 |
5.4.4 反稀释条款 | 第45页 |
5.4.5 优先收购条款 | 第45页 |
5.5 项目退出收益分析 | 第45-46页 |
5.6 项目退出效果评价 | 第46-47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6章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未来发展建议 | 第48-53页 |
6.1 加强专业能力,创新退出模式 | 第48-49页 |
6.2 建立风控制度,加强风险管理 | 第49-50页 |
6.3 支持实体经济,杜绝投机炒作 | 第50-51页 |
6.4 构建产业联盟,共同合作发展 | 第51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57-58页 |
致谢 | 第58-6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