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基坑变形特性研究--以淮南市某基坑工程为例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1 绪论 | 第16-22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6-18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1.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9-22页 |
2 基坑工程变形控制 | 第22-36页 |
2.1 概述 | 第22-26页 |
2.1.1 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变形 | 第22-25页 |
2.1.2 变形的时空效应 | 第25-26页 |
2.2 坑外地面沉降计算 | 第26-31页 |
2.2.1 经验曲线法 | 第26-27页 |
2.2.2 地层损失法 | 第27-30页 |
2.2.3 稳定安全系数法 | 第30-31页 |
2.3 深层土体位移计算 | 第31-34页 |
2.4 减少基坑变形的措施 | 第34-36页 |
2.4.1 优化施工工序控制开挖进度 | 第35页 |
2.4.2 控制地下水 | 第35-36页 |
3 工程实例 | 第36-50页 |
3.1 工程概况 | 第36-39页 |
3.1.1 地层 | 第36-37页 |
3.1.2 地下水 | 第37-38页 |
3.1.3 深基坑围护设计参数 | 第38页 |
3.1.4 周边环境条件 | 第38-39页 |
3.2 支护方案 | 第39-42页 |
3.3 稳定性验算 | 第42-50页 |
3.3.1 各种工况下内力及变形 | 第43-45页 |
3.3.2 整体稳定性验算 | 第45-46页 |
3.3.3 抗倾覆稳定性验算 | 第46页 |
3.3.4 抗隆起验算 | 第46-48页 |
3.3.5 抗管涌验算 | 第48页 |
3.3.6 嵌固深度计算 | 第48-50页 |
4 数值模拟与基坑监测 | 第50-70页 |
4.1 概述 | 第50-51页 |
4.1.1 FLAC3D概述 | 第50页 |
4.1.2 本构模型 | 第50-51页 |
4.1.3 数值分析的基本假定 | 第51页 |
4.2 岩土体参数 | 第51-52页 |
4.3 基坑开挖模拟 | 第52-53页 |
4.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| 第53-59页 |
4.4.1 初始应力场 | 第53-54页 |
4.4.2 水平位移分析 | 第54-55页 |
4.4.3 沉降分析 | 第55-56页 |
4.4.4 双排桩应力分析 | 第56-59页 |
4.5 基坑监测要点 | 第59-61页 |
4.5.1 监测目的 | 第59-60页 |
4.5.2 监测内容 | 第60页 |
4.5.3 监测仪器 | 第60页 |
4.5.4 基坑监测方案 | 第60-61页 |
4.6 基坑监测数据分析 | 第61-69页 |
4.6.1 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分析 | 第61-65页 |
4.6.2 深层土体位移分析 | 第65-66页 |
4.6.3 锚索应力变化分析 | 第66-69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5 结论与展望 | 第70-72页 |
5.1 结论 | 第70页 |
5.2 展望 | 第70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8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