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7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5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5-17页 |
1.2.3 研究评述 | 第17页 |
1.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17-21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8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8-20页 |
1.3.3 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| 第21-28页 |
2.1 核心概念界定 | 第21-26页 |
2.1.1 海上运输通道 | 第21-23页 |
2.1.2 海上运输通道公共危机 | 第23-24页 |
2.1.3 海上运输通道公共危机预警 | 第24-26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26-28页 |
2.2.1 危机管理理论 | 第26-27页 |
2.2.2 预警管理理论 | 第27-28页 |
第3章 我国海上运输通道公共危机预警现状及分析 | 第28-47页 |
3.1 我国海上运输通道公共危机预警的机构部门与监测对象 | 第28-34页 |
3.1.1 危机预警的主要机构和保障队伍 | 第28-31页 |
3.1.2 危机的诱导因素和主要监测对象 | 第31-34页 |
3.2 我国海上运输通道公共危机预警取得的成绩 | 第34-40页 |
3.2.1 预警意识逐步强化 | 第34-35页 |
3.2.2 预警力量进一步统一 | 第35-36页 |
3.2.3 应急预案建设不断进步 | 第36-38页 |
3.2.4 预警法律依据更加健全 | 第38-39页 |
3.2.5 预警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 | 第39-40页 |
3.3 我国海上运输通道公共危机预警存在的问题 | 第40-43页 |
3.3.1 预警法律体系尚不全面 | 第40-41页 |
3.3.2 预警权责划分混乱不清 | 第41-42页 |
3.3.3 海上预警保障投入不足 | 第42-43页 |
3.3.4 预警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脱节 | 第43页 |
3.4 我国海上运输通道公共危机预警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43-47页 |
3.4.1 思想认识原因 | 第43-44页 |
3.4.2 组织建设原因 | 第44-45页 |
3.4.3 法律制度原因 | 第45-47页 |
第4章 国外海上运输通道公共危机预警经验借鉴 | 第47-54页 |
4.1 国外海上运输通道公共危机预警的先进举措 | 第47-50页 |
4.1.1 美国:危机预警责任主体唯一化 | 第47-48页 |
4.1.2 日本:加强危机预警的技术保障 | 第48-49页 |
4.1.3 英国:发展软实力以保持话语权 | 第49-50页 |
4.2 国外海上运输通道公共危机预警的经验启示 | 第50-54页 |
4.2.1 着力培养忧患意识 | 第50页 |
4.2.2 重视海上危机的依法预警 | 第50-51页 |
4.2.3 坚持维护国家利益增强软实力 | 第51-52页 |
4.2.4 建立危机预警的综合管理机构 | 第52-54页 |
第5章 推进我国海上运输通道公共危机预警的对策建议 | 第54-62页 |
5.1 全面强化海上危机预警意识 | 第54-56页 |
5.1.1 进一步推进全民危机预警教育 | 第54-55页 |
5.1.2 迅速全面转变政府危机预警理念 | 第55-56页 |
5.1.3 深化危机管理和预警理论相关研究 | 第56页 |
5.2 持续加大政府预警投入力度 | 第56-58页 |
5.2.1 增加预警资金投入预算 | 第56-57页 |
5.2.2 强化专业预警人才培养 | 第57页 |
5.2.3 积极引进更新预警设备 | 第57-58页 |
5.3 完善预警法律法规预案体系 | 第58-60页 |
5.3.1 整合现有预警法律 | 第58-59页 |
5.3.2 完善地方配套法规 | 第59页 |
5.3.3 强化应急预案建设 | 第59-60页 |
5.4 理顺危机预警相关机制和体制 | 第60-62页 |
5.4.1 推进预警行政机关改革 | 第60页 |
5.4.2 明确危机预警部门职责 | 第60-61页 |
5.4.3 建立海上公共安全合作机制 | 第61-62页 |
结论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8页 |
致谢 | 第68-6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