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有企业集团资本优化配置与价值创造效应--基于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的案例研究
| 致谢 | 第5-6页 |
| 摘要 | 第6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1 引言 | 第12-18页 |
| 1.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| 第12-13页 |
| 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| 1.1.2 研究问题 | 第13页 |
| 1.2 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| 1.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| 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4-15页 |
| 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| 1.4 本文创新 | 第15页 |
| 1.5 本文结构安排 | 第15-18页 |
| 2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| 第18-23页 |
| 2.1 国有企业运营效率 | 第18-20页 |
| 2.2 国有资本优化配置 | 第20-21页 |
| 2.3 国有企业资本改革 | 第21页 |
| 2.4 委托代理理论 | 第21-23页 |
| 3 国有资本管理体系与国有投资公司现状 | 第23-34页 |
| 3.1 国有资本与国有投资公司 | 第23-25页 |
| 3.1.1 国有投资公司产生背景 | 第23-24页 |
| 3.1.2 国有投资公司发展历程 | 第24-25页 |
| 3.2 国有资本与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| 第25-28页 |
| 3.2.1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定义 | 第25-26页 |
| 3.2.2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 | 第26-28页 |
| 3.3 借鉴“淡马锡”模式国资管理 | 第28-31页 |
| 3.3.1 独立运营模式 | 第28-29页 |
| 3.3.2 跨地域投资组合 | 第29-30页 |
| 3.3.3 国有资本配置能力 | 第30-31页 |
| 3.4 三层级国有资本管理模式 | 第31-34页 |
| 3.4.1 国有资本管理体制现状 | 第31页 |
| 3.4.2 国有资本体制改革布局 | 第31-34页 |
| 4 国投集团案例概况 | 第34-40页 |
| 4.1 国投集团简介 | 第34-35页 |
| 4.2 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背景 | 第35-38页 |
| 4.2.1 国有企业改革 | 第36页 |
| 4.2.2 “四项改革”试点 | 第36-37页 |
| 4.2.3 国投集团创新发展 | 第37-38页 |
| 4.3 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思路 | 第38-40页 |
| 5 国投集团资本优化配置战略 | 第40-56页 |
| 5.1 集团总部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布局 | 第40-43页 |
| 5.1.1 立足基础产业 | 第41-42页 |
| 5.1.2 加快拓展前瞻性战略性产业 | 第42页 |
| 5.1.3 创新发展金融及服务业 | 第42-43页 |
| 5.1.4 稳步推进国际业务 | 第43页 |
| 5.2 产业板块资本优化配置 | 第43-49页 |
| 5.2.1 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 | 第43-46页 |
| 5.2.2 搭建前瞻性产业投资平台 | 第46-47页 |
| 5.2.3 使煤炭板块进行战略转型 | 第47-49页 |
| 5.2.4 在集团内部进行并购整合 | 第49页 |
| 5.3 业务板块资本优化配置 | 第49-51页 |
| 5.3.1 处置低效资产优化业务结构 | 第50页 |
| 5.3.2 积极发展前瞻性战略性项目 | 第50-51页 |
| 5.3.3 通过并购进行经营扩张 | 第51页 |
| 5.4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 | 第51-54页 |
| 5.4.1 调整各个层面控股比例 | 第51-53页 |
| 5.4.2 创新发展基金投资模式 | 第53-54页 |
| 5.5 完善监管控股公司机制 | 第54-56页 |
| 6 国投集团价值创造效应 | 第56-62页 |
| 6.1 上市公司层面的价值 | 第56-60页 |
| 6.2 集团层面的价值 | 第60-62页 |
| 7 研究结论 | 第62-64页 |
| 7.1 案例结论 | 第62页 |
| 7.2 研究发现 | 第62-63页 |
| 7.3 本文不足 | 第63-6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4-66页 |
|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/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6-68页 |
| 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