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1 引言 | 第13-27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5-22页 |
1.2.1 关于影子银行的相关研究 | 第15-20页 |
1.2.2 关于宏观审慎监管的相关研究 | 第20-22页 |
1.3 论文结构安排与主要创新点 | 第22-27页 |
1.3.1 论文结构安排 | 第22-25页 |
1.3.2 论文主要创新点 | 第25-27页 |
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| 第27-39页 |
2.1 影子银行的概念界定 | 第27-33页 |
2.1.1 关于影子银行定义的现有研究 | 第27-29页 |
2.1.2 影子银行的内涵要素 | 第29-32页 |
2.1.3 影子银行的概念界定结论 | 第32-33页 |
2.2 影子银行的理论基础 | 第33-35页 |
2.2.1 金融中介理论 | 第33页 |
2.2.2 金融自由化理论 | 第33-34页 |
2.2.3 监管套利理论 | 第34-35页 |
2.3 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| 第35-38页 |
2.3.1 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对比 | 第35-36页 |
2.3.2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| 第36-37页 |
2.3.3 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基础 | 第37-38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3 中美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比较 | 第39-67页 |
3.1 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组成和风险特点 | 第39-52页 |
3.1.1 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主要金融机构 | 第39-48页 |
3.1.2 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主要金融工具 | 第48-51页 |
3.1.3 美国影子银行的风险特点 | 第51-52页 |
3.2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组成和风险特点 | 第52-65页 |
3.2.1 银行、证券、信托等金融机构主导的影子银行业务 | 第53-57页 |
3.2.2 未受严格监管的非金融机构主导的影子银行业务 | 第57-62页 |
3.2.3 互联网金融 | 第62-64页 |
3.2.4 民间金融 | 第64页 |
3.2.5 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特点 | 第64-65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4 中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| 第67-101页 |
4.1 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及发展动因 | 第67-75页 |
4.1.1 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估算 | 第67-69页 |
4.1.2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动因 | 第69-70页 |
4.1.3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| 第70-75页 |
4.2 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 | 第75-87页 |
4.2.1 影子银行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 | 第75-81页 |
4.2.2 影子银行的顺周期效应 | 第81-85页 |
4.2.3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| 第85-87页 |
4.3 中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影响的实证分析 | 第87-98页 |
4.3.1 金融稳定的关键性指标 | 第88-89页 |
4.3.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| 第89-90页 |
4.3.3 研究方法与实证结果 | 第90-97页 |
4.3.4 结论与启示 | 第97-98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98-101页 |
5 中国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测度 | 第101-123页 |
5.1 系统性风险概述 | 第101-107页 |
5.1.1 系统性风险的含义 | 第101页 |
5.1.2 系统性风险的动态演进过程 | 第101-102页 |
5.1.3 系统性风险的分类 | 第102-103页 |
5.1.4 系统性风险的测度方法 | 第103-107页 |
5.2 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形成机制 | 第107-109页 |
5.3 中国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测度 | 第109-121页 |
5.3.1 模型假设以及指标与方法的选择 | 第110-112页 |
5.3.2 模型构建 | 第112-115页 |
5.3.3 实证检验 | 第115-121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21-123页 |
6 影子银行的宏观审慎监管 | 第123-131页 |
6.1 宏观审慎监管与巴塞尔协议 | 第123-124页 |
6.2 美国影子银行的宏观审慎监管 | 第124-127页 |
6.2.1 《多德—弗兰克法案》的主要内容 | 第124-126页 |
6.2.2 《多德—弗兰克法案》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| 第126-127页 |
6.3 中国影子银行的宏观审慎监管 | 第127-130页 |
6.3.1 影子银行的监测 | 第127-128页 |
6.3.2 影子银行的监管 | 第128-130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30-131页 |
7 结论 | 第131-135页 |
7.1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| 第131-133页 |
7.2 论文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| 第133-1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5-141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41-145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