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特征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前言 | 第8-14页 |
0.1 立项的必要性及意义 | 第8页 |
0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8-11页 |
0.2.1 沉积学的定义及其新进展 | 第8-10页 |
0.2.2 地层学研究现状 | 第10页 |
0.2.3 辫状河三角洲相研究现状 | 第10页 |
0.2.4 湖底扇相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0.3 研究内容及主要技术方法 | 第11-12页 |
0.3.1 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0.3.2 主要技术方法 | 第12页 |
0.4 研究思路及主要技术路线 | 第12-13页 |
0.4.1 研究思路 | 第12页 |
0.4.2 主要技术路线 | 第12页 |
0.4.3 主要技术措施 | 第12-13页 |
0.5 论文工作量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4-18页 |
1.1 研究区地理位置 | 第14页 |
1.2 区域构造特征 | 第14-15页 |
1.3 地层发育特征 | 第15-18页 |
第二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| 第18-28页 |
2.1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 | 第18页 |
2.2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步骤 | 第18-19页 |
2.3 合水地区长6油层组的地层划分与对比 | 第19-23页 |
2.3.1 地层划分方案 | 第19页 |
2.3.2 确定标准井及标志层 | 第19-23页 |
2.4 地层联井对比 | 第23-25页 |
2.4.1 东南-西北向主剖面 | 第24页 |
2.4.2 西南-东北向辅助剖面 | 第24-25页 |
2.5 地层平面分布特征 | 第25-28页 |
第三章 沉积特征研究 | 第28-58页 |
3.1 沉积背景分析 | 第28页 |
3.2 沉积相标志 | 第28-38页 |
3.2.1 岩心相标志 | 第28-33页 |
3.2.2 测井相标志 | 第33-38页 |
3.3 沉积相类型及沉积特征 | 第38-45页 |
3.3.1 辫状河三角洲 | 第39-40页 |
3.3.2 湖泊相 | 第40-41页 |
3.3.3 湖底扇 | 第41-45页 |
3.4 沉积相展布特征 | 第45-58页 |
3.4.1 单井相分析 | 第45-51页 |
3.4.2 联井剖面相分析 | 第51-53页 |
3.4.3 砂体厚度分布特征 | 第53-54页 |
3.4.4 沉积相平面展布物源分析 | 第54-58页 |
第四章 沉积演化规律及控制因素 | 第58-61页 |
4.1 长6油层组沉积演化特征 | 第58-59页 |
4.2 沉积控制因素分析 | 第59-61页 |
4.2.1 构造 | 第59-60页 |
4.2.2 古地貌 | 第60页 |
4.2.3 古气候 | 第60页 |
4.2.4 沉积物供给 | 第60-61页 |
结论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5页 |
作者简介、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| 第65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