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艺术论文--电影、电视艺术论文--各种电影、电视:按内容分论文--新闻片、纪录片、文献片论文

新世纪以来BBC拍摄的中国题材纪录片中中国形象的呈现与分析

中文摘要第9-10页
ABSTRACT第10-11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22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第12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国家形象:双向认知的动态过程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纪录片:国家形象呈现的微观具象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研究对象的选择缘由第15-16页
    1.2 理论框架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"他者"理论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编码与解码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框架理论第19-20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及基本思路第20页
    1.4 研究意义第20-22页
第二章 "他者"视角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变化第22-32页
    2.1 "他者"视角下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第22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中国形象成为研究热点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研究角度和研究方向第24-27页
    2.2 "他者"视角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变化第27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西方社会的"中国热"——乌托邦式的理想国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从赞美到否定——中国形象的覆灭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中国形象的持续性下落与再起航第30-32页
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西方视角下中国形象的呈现与分析第32-51页
    3.1 样本说明第32-35页
    3.2 西方视角下的中国形象: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认知过程第35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新世纪以来BBC拍摄的中国题材纪录片整体分析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走向多元化、立体化的中国形象第37-40页
    3.3 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的呈现第40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西方视角下中国形象的符号呈现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西方视角下中国形象的框选第41-44页
    3.4 样本纪录片中的技法分析第44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具有"暗示性"的镜头语言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主持人的精英形象和中国面孔第47-51页
第四章 中国形象的一体两面第51-61页
    4.1 充满矛盾的"双面"中国形象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臆想与现实:西方视角下中国形象的矛盾性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古代Vs现代:西方视角下中国形象的分裂化第52-54页
    4.2 "无关"中国的"中国形象"第54-55页
    4.3 具象化的中国形象第55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具有威胁性的政治形象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发展与"问题"并存的经济形象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认可度高的文化形象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"复杂"的中国人第59-61页
第五章 "讲好中国故事"——中国形象的传播的启示第61-71页
    5.1 打造中国形象的强大内核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国家实力是国家形象产生的客观基础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充分利用"人媒介"提升中国形象第62-63页
    5.2 塑造利于外在传播的中国形象第63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明确受众定位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降低中国形象中的政治属性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借助"外力"提高中国形象的接受度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塑造具有"人情味"的中国形象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建立完善的中国形象传播机制第68-71页
结语第71-73页
参考文献第73-77页
致谢第77-78页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隶第78页

论文共7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社交媒体对农村留守初中生社会化影响的分析--以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下关初级中学为例
下一篇: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长岛居民新媒体应用状况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