符号说明 | 第4-10页 |
摘要 | 第10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3页 |
前言 | 第14-24页 |
1.1 银杏内酯的研究概况 | 第14-21页 |
1.1.1 银杏内酯的定性定量 | 第14-15页 |
1.1.2 银杏内酯的提取 | 第15-18页 |
1.1.2.1 溶剂萃取法 | 第15-16页 |
1.1.2.2 柱提取法 | 第16页 |
1.1.2.3 溶剂萃取—柱提取法 | 第16-17页 |
1.1.2.4 超临界提取法 | 第17-18页 |
1.1.2.5 亚临界水提取法 | 第18页 |
1.1.3 银杏内酯的纯化 | 第18-20页 |
1.1.3.1 除去叶绿素等杂质 | 第18-19页 |
1.1.3.2 脱黄酮 | 第19页 |
1.1.3.3 银杏内酯分离纯化 | 第19-20页 |
1.1.4 银杏内酯的活性 | 第20-21页 |
1.1.4.1 对血小板活化因子(PAF)的作用 | 第20页 |
1.1.4.2 清除自由基、延缓衰老的作用 | 第20-21页 |
1.1.4.3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| 第21页 |
1.2 银杏叶概述 | 第21页 |
1.3 银杏叶的化学成分 | 第21-23页 |
1.3.1 黄酮类化合物 | 第21-22页 |
1.3.2 单黄酮类 | 第22页 |
1.3.3 双黄酮类 | 第22页 |
1.3.4 儿茶素类化合物 | 第22页 |
1.3.5 有机酸类 | 第22页 |
1.3.6 聚异戊稀醇类 | 第22-23页 |
1.3.7 酚酸、烷基酚和烷基酚酸类 | 第23页 |
1.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| 第23-24页 |
1.4.1 研究意义 | 第23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23-24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4-31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4页 |
2.2 主要试剂 | 第24-25页 |
2.3 主要仪器 | 第25页 |
2.4 银杏内酯分析方法优化 | 第25-26页 |
2.4.1 银杏内酯标准曲线的制作 | 第25-26页 |
2.4.2 精密度实验 | 第26页 |
2.4.3 样品加样回收率的测定 | 第26页 |
2.4.4 样品的检出限 | 第26页 |
2.4.5 银杏内酯含量测定 | 第26页 |
2.5 不同方法提取银杏内酯工艺研究 | 第26-28页 |
2.5.1 银杏内酯提取工艺流程 | 第26-27页 |
2.5.1.1 乙醇回流法提取银杏内酯 | 第26-27页 |
2.5.1.2 单因素试验 | 第27页 |
2.5.1.3 乙醇回流提取银杏内酯响应面实验设计 | 第27页 |
2.5.2 亚临界水提取银杏内酯 | 第27-28页 |
2.5.2.1 亚临界水提取银杏内酯单因素试验 | 第28页 |
2.5.2.2 亚临界水提取银杏内酯响应面试验设计 | 第28页 |
2.6 银杏内酯分离纯化 | 第28-30页 |
2.6.1 银杏内酯分离纯化工艺流程 | 第28-29页 |
2.6.2 脱脂 | 第29页 |
2.6.3 脱黄酮 | 第29-30页 |
2.7 银杏内酯高纯度制备 | 第30页 |
2.7.1 重结晶法 | 第30页 |
2.7.2 高速逆流色谱法 | 第30页 |
2.8 纯度、结构鉴定 | 第30页 |
2.9 银杏内酯的定值 | 第30-31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31-85页 |
3.1 银杏内酯分析方法 | 第31-39页 |
3.1.1 绘制银杏内酯标准曲线 | 第31-33页 |
3.1.1.1 银杏内酯分析方法精密度检测 | 第32页 |
3.1.1.2 银杏内酯加样回收率 | 第32页 |
3.1.1.3 样品的检出限 | 第32-33页 |
3.1.2 乙醇回流响应面法单因素试验结果 | 第33-35页 |
3.1.2.1 提取次数对银杏内酯提取的影响 | 第33页 |
3.1.2.2 不同提取时间对银杏内酯提取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3.1.2.3 不同的乙醇浓度对银杏内酯提取效果的影响 | 第34页 |
3.1.2.4 不同料液比对银杏内酯提取效果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3.1.3 优化提取工艺条件的确定 | 第35-37页 |
3.1.4 响应面与等高线 | 第37-39页 |
3.2 亚临界水提取银杏内酯响应面试验 | 第39-44页 |
3.2.1 温度对提取率的影响 | 第39页 |
3.2.2 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3.2.3 提取次数对提取率的影响 | 第40页 |
3.2.4 料液比对提取率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3.2.5 亚临界水响应面试验 | 第41-44页 |
3.2.5.1 响应面与等高线 | 第42-44页 |
3.3 银杏内酯提取方法比较 | 第44页 |
3.4 银杏内酯分离纯化 | 第44-48页 |
3.4.1 银杏内酯重结晶 | 第45-46页 |
3.4.2 高速逆流色谱制备银杏内酯 | 第46-48页 |
3.5 银杏内酯结构鉴定 | 第48-81页 |
3.5.1 白果内酯 | 第48-56页 |
3.5.1.1 薄层色谱鉴别 | 第48-49页 |
3.5.1.2 紫外-可见光谱图 | 第49页 |
3.5.1.3 质谱图 | 第49-50页 |
3.5.1.4 红外光谱图 | 第50-51页 |
3.5.1.5 ~1H-NMR和~(13)C-NMR | 第51-55页 |
3.5.1.6 旋光、熔点和元素分析 | 第55-56页 |
3.5.2 银杏内酯A | 第56-65页 |
3.5.2.1 薄层色谱鉴别 | 第56-57页 |
3.5.2.2 紫外-可见光谱图 | 第57-58页 |
3.5.2.3 质谱图 | 第58-59页 |
3.5.2.4 红外光谱图 | 第59-60页 |
3.5.2.5 ~1H-NMR和~(13)C-NMR | 第60-64页 |
3.5.2.6 旋光、熔点和元素分析 | 第64-65页 |
3.5.3 银杏内酯C | 第65-73页 |
3.5.3.1 薄层色谱鉴别 | 第65-66页 |
3.5.3.2 紫外-可见光谱图 | 第66页 |
3.5.3.3 质谱图 | 第66-67页 |
3.5.3.4 红外光谱图 | 第67-68页 |
3.5.3.5 ~1H-NMR和~(13)C-NMR | 第68-73页 |
3.5.3.6 旋光、熔点和元素分析 | 第73页 |
3.5.4 银杏内酯B | 第73-81页 |
3.5.4.1 薄层色谱鉴别 | 第73-74页 |
3.5.4.2 紫外-可见光谱图 | 第74页 |
3.5.4.3 质谱图 | 第74-75页 |
3.5.4.4 红外光谱图 | 第75-76页 |
3.5.4.5 ~1H-NMR和~(13)C-NMR | 第76-81页 |
3.5.4.6 旋光、熔点和元素分析 | 第81页 |
3.6 银杏内酯的定值 | 第81-85页 |
3.6.1 白果内酯 | 第81-82页 |
3.6.2 银杏内酯A | 第82-83页 |
3.6.3 银杏内酯B | 第83-84页 |
3.6.4 银杏内酯C | 第84-85页 |
4 讨论 | 第85-86页 |
4.1 银杏内酯定量分析及提取 | 第85页 |
4.2 银杏内酯的分离纯化 | 第85-86页 |
4.3 银杏内酯的定值 | 第86页 |
5 结论与展望 | 第86-88页 |
5.1 银杏内酯分析方法的优化 | 第86页 |
5.2 银杏内酯提取优化实验 | 第86页 |
5.3 银杏内酯的纯化 | 第86-87页 |
5.4 银杏内酯的定值 | 第87页 |
5.5 进一步研究方向 | 第87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3页 |
致谢 | 第93-9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| 第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