芩红乳房灌注剂的抑菌、镇痛、抗炎作用及毒性研究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18页 |
1.1 中药治疗奶牛乳房炎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1.1 奶牛乳房炎的中兽医辩证论治 | 第12页 |
1.1.2 中药治疗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疗法 | 第12-13页 |
1.2 芩红乳房灌注剂组方药物的药理作用 | 第13-16页 |
1.2.1 芩红乳房灌注剂的组方 | 第13-14页 |
1.2.2 黄芩的药理作用 | 第14-15页 |
1.2.3 红花的药理作用 | 第15页 |
1.2.4 蒲公英的药理作用 | 第15-16页 |
1.2.5 金银花的药理作用 | 第16页 |
1.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奶牛乳房炎临床致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| 第18-24页 |
2.1 试验材料 | 第18-19页 |
2.1.1 仪器设备 | 第18页 |
2.1.2 主要药品与试剂 | 第18-19页 |
2.1.3 主要培养基 | 第19页 |
2.1.4 实验动物 | 第19页 |
2.2 试验方法 | 第19-20页 |
2.2.1 乳样的采集 | 第19页 |
2.2.2 乳样中细菌的分离 | 第19页 |
2.2.3 细菌的生化鉴定 | 第19页 |
2.2.4 动物致病性试验 | 第19-20页 |
2.3 试验结果 | 第20-23页 |
2.3.1 分离细菌的特性 | 第20页 |
2.3.2 细菌生化鉴定结果 | 第20-23页 |
2.3.4 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 | 第23页 |
2.4 讨论 | 第23页 |
2.5 小结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芩红乳房灌注剂的体外抑菌试验 | 第24-29页 |
3.1 试验材料 | 第24-25页 |
3.1.1 菌种 | 第24页 |
3.1.2 主要药品与试剂 | 第24页 |
3.1.3 主要培养基 | 第24页 |
3.1.4 主要仪器与设备 | 第24-25页 |
3.2 试验方法 | 第25页 |
3.2.1 牛津杯法 | 第25页 |
3.2.2 试管倍比稀释法 | 第25页 |
3.3 试验结果 | 第25-27页 |
3.3.1“牛津杯”法试验结果 | 第25-26页 |
3.3.2 MIC与MBC测定结果 | 第26-27页 |
3.4 讨论 | 第27-28页 |
3.5 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四章 芩红乳房灌注剂的镇痛作用研究 | 第29-35页 |
4.1 试验材料 | 第29页 |
4.1.1 试验动物 | 第29页 |
4.1.2 药品与试剂 | 第29页 |
4.1.3 主要仪器与设备 | 第29页 |
4.2 试验方法 | 第29-30页 |
4.2.1 扭体法 | 第29-30页 |
4.3 试验结果 | 第30-34页 |
4.4 讨论 | 第34页 |
4.5 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五章 芩红乳房灌注剂的抗炎作用研究 | 第35-38页 |
5.1 试验材料 | 第35页 |
5.1.1 试验动物 | 第35页 |
5.1.2 药品与试剂 | 第35页 |
5.1.3 主要仪器与设备 | 第35页 |
5.2 试验方法 | 第35-36页 |
5.2.1 试验动物分组 | 第35页 |
5.2.2 试验给药方案 | 第35-36页 |
5.2.3 数据处理 | 第36页 |
5.3 试验结果 | 第36页 |
5.4 讨论 | 第36-37页 |
5.5 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六章 芩红乳房灌注剂的急性毒性试验 | 第38-41页 |
6.1 试验材料 | 第38页 |
6.1.1 试验动物 | 第38页 |
6.1.2 药品与试剂 | 第38页 |
6.2 试验方法 | 第38-39页 |
6.2.1 LD50预试验 | 第38页 |
6.2.2 正式试验 | 第38页 |
6.2.3 最大给药量的测定 | 第38-39页 |
6.3 试验结果 | 第39-40页 |
6.3.1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| 第39页 |
6.3.2 最大给药量试验结果 | 第39-40页 |
6.4 讨论 | 第40页 |
6.5 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七章 芩红乳房灌注剂的亚慢性毒性试验 | 第41-51页 |
7.1 试验材料 | 第41-42页 |
7.1.1 试验动物 | 第41页 |
7.1.2 主要仪器与设备 | 第41页 |
7.1.3 药品与试剂 | 第41-42页 |
7.2 试验方法 | 第42-43页 |
7.2.1 试验动物的分组及给药 | 第42页 |
7.2.2 检查项目与测定指标 | 第42-43页 |
7.3 试验结果 | 第43-49页 |
7.3.1 一般生活状况 | 第43-44页 |
7.3.2 血液学和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| 第44-49页 |
7.4 讨论 | 第49-50页 |
7.5 小结 | 第50-51页 |
结论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8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