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目录 | 第10-12页 |
前言 | 第12-14页 |
第一章 新城疫病毒的基因变异及不同疫苗免疫效果的研究 | 第14-25页 |
·新城疫及其病毒的基本情况 | 第14-15页 |
·新城疫的流行情况 | 第14-15页 |
·新城疫病毒的分类情况 | 第15页 |
·新城疫病毒基因变异的研究进展 | 第15-18页 |
·新城疫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| 第15-16页 |
·基因分型研究进展 | 第16-18页 |
·新城疫病毒的诊断方法 | 第18-20页 |
·血清学诊断方法 | 第18-19页 |
·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| 第19-20页 |
·临床疫苗免疫效果的研究 | 第20-24页 |
·活苗与灭活苗的特点 | 第20页 |
·新城疫疫苗的种类及效果 | 第20-21页 |
·新城疫免疫力的产生 | 第21页 |
·新城疫抗体水平的检测 | 第21页 |
·新城疫疫苗的免疫效果研究进展 | 第21-23页 |
·新城疫免疫失败原因分析 | 第23-24页 |
·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新城疫病毒地方株的分离鉴定 | 第25-34页 |
·材料 | 第25-26页 |
·病料及来源 | 第25-26页 |
·试验的鸡胚及雏鸡 | 第26页 |
·鸡的红血球 | 第26页 |
·试剂 | 第26页 |
·引物设计 | 第26页 |
·方法 | 第26-27页 |
·病毒分离 | 第26-27页 |
·鸡胚尿囊液的血凝(HA)与血凝抑制(HI)试验 | 第27页 |
·毒株的RT-PCR验证 | 第27页 |
·毒株的毒力测定 | 第27页 |
·结果 | 第27-32页 |
·死亡鸡胚的细菌检查结果和胚体的变化 | 第27-28页 |
·HA与HI试验结果 | 第28页 |
·RT-PCR特异性验证结果 | 第28页 |
·毒株的MDT数值 | 第28-30页 |
·毒株的ICPI数值 | 第30-31页 |
·各毒株RT-PCR强弱毒快速鉴定结果 | 第31-32页 |
·小结与讨论 | 第32-34页 |
第三章 新城疫病毒分离株F基因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| 第34-42页 |
·材料 | 第34-35页 |
·毒株 | 第34页 |
·试剂 | 第34页 |
·引物设计与合成 | 第34-35页 |
·分子生物学分析软件 | 第35页 |
·方法 | 第35页 |
·病毒RNA的提取 | 第35页 |
·cDNA的合成及F基因的PCR扩增 | 第35页 |
·毒株PCR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分析 | 第35页 |
·毒株PCR扩增产物纯化、克隆与测序 | 第35页 |
·毒株F基因序列的分析 | 第35页 |
·结果 | 第35-40页 |
·分离株F基因的扩增结果 | 第35-36页 |
·分离株F基因与其它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比较及系谱进化树分析 | 第36-37页 |
·分离株F基因的核苷酸与其它参考毒株的同源性比较 | 第37-40页 |
·小结与讨论 | 第40-42页 |
第四章 不同疫苗及其免疫程序效果的试验研究 | 第42-59页 |
·材料 | 第42-43页 |
·鸡胚 | 第42页 |
·试验鸡 | 第42页 |
·试剂 | 第42页 |
·场地 | 第42-43页 |
·疫苗 | 第43页 |
·方法 | 第43-45页 |
·免疫程序设计 | 第43-44页 |
·ND自家油苗制备 | 第44-45页 |
·预试验 | 第45页 |
·血清样品的采集及保存 | 第45页 |
·抗体水平监测 | 第45页 |
·攻毒试验 | 第45页 |
·结果 | 第45-56页 |
·预试验结果 | 第45-46页 |
·抗体水平监测结果 | 第46-54页 |
·攻毒保护试验结果 | 第54-56页 |
·小结与讨论 | 第56-59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论文发表情况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