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1页 |
1.1 植物内生菌的概述 | 第12-13页 |
1.2 植物内生菌的多样性与普遍性 | 第13-18页 |
1.2.1 植被内生菌宿主的多样性 | 第13-14页 |
1.2.2 植物内生菌分布多样性 | 第14页 |
1.2.3 植物内生菌种类多样性 | 第14-15页 |
1.2.4 植物内生菌代谢产物的多样性 | 第15-18页 |
1.2.4.1 抗生素类 | 第15-16页 |
1.2.4.2 抗肿瘤类 | 第16-17页 |
1.2.4.3 杀虫类 | 第17页 |
1.2.4.4 其他类 | 第17-18页 |
1.3 植物内生菌次生代谢产物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现状 | 第18-19页 |
1.3.1 杀虫剂 | 第18页 |
1.3.2 杀菌剂 | 第18-19页 |
1.3.3 除草剂 | 第19页 |
1.4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| 第19-20页 |
1.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Cylindrocarpon olidum W1中壳二孢氯素类似物的分离鉴定及活性评价 | 第21-31页 |
2.1 试验材料 | 第21-22页 |
2.1.1 供试菌株 | 第21页 |
2.1.2 培养基 | 第21-22页 |
2.1.3 主要仪器 | 第22页 |
2.1.4 主要试剂 | 第22页 |
2.2 试验方法 | 第22-23页 |
2.2.1 菌株的液体发酵 | 第22页 |
2.2.2 菌丝体提取液活性成分分离鉴定 | 第22页 |
2.2.3 化合物抑菌活性评价 | 第22-23页 |
2.2.3.1 抗细菌活性 | 第22-23页 |
2.2.3.2 抗真菌活性 | 第23页 |
2.3 结果分析 | 第23-30页 |
2.3.1 活性成分的分离及结构鉴定 | 第23-27页 |
2.3.2 化合物的抑菌活性测定 | 第27-30页 |
2.3.2.1 抗细菌活性 | 第27-28页 |
2.3.2.2 抗真菌活性 | 第28-30页 |
2.4 小结与讨论 | 第30-31页 |
第三章 砖红链霉菌CSF09分离、鉴定及活性研究 | 第31-45页 |
3.1 CSF09菌株的分离及鉴定 | 第31-38页 |
3.1.1 试验材料 | 第31-32页 |
3.1.1.1 植物材料 | 第31页 |
3.1.1.2 培养基 | 第31页 |
3.1.1.3 供试病原菌以及供试昆虫 | 第31页 |
3.1.1.4 主要仪器 | 第31-32页 |
3.1.1.5 主要试剂 | 第32页 |
3.1.2 试验方法 | 第32-36页 |
3.1.2.1 内生菌CSF09的分离 | 第32-33页 |
3.1.2.2 菌株形态学观察 | 第33页 |
3.1.2.2 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| 第33-36页 |
3.1.3 结果分析 | 第36-38页 |
3.1.3.1 内生菌的分离 | 第36页 |
3.1.3.2 菌株形态观察 | 第36页 |
3.1.3.3 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| 第36-38页 |
3.2 发酵液活性成分研究 | 第38-44页 |
3.2.1 试验材料 | 第38-39页 |
3.2.1.1 供试菌株 | 第38-39页 |
3.2.1.2 供试昆虫 | 第39页 |
3.2.1.3 培养基 | 第39页 |
3.2.1.4 主要仪器 | 第39页 |
3.2.1.5 主要试剂 | 第39页 |
3.2.2 试验方法 | 第39-40页 |
3.2.2.1 菌株的液体发酵 | 第39-40页 |
3.2.2.2 菌株发酵液活性成分的分离 | 第40页 |
3.2.2.3 活性测定方法 | 第40页 |
3.2.3 结果分析 | 第40-44页 |
3.2.3.1 发酵液活性成分的分离结果 | 第40-41页 |
3.2.3.2 活性成分结构鉴定 | 第41页 |
3.2.3.34-甲氧基水杨醛的杀虫抑菌活性测定结果 | 第41-44页 |
3.3 小结与讨论 | 第44-45页 |
第四章 4-甲氧基水杨醛衍生物的合成及杀虫杀菌活性测定 | 第45-61页 |
4.1 试验材料 | 第45页 |
4.1.1 主要仪器 | 第45页 |
4.1.2 主要试剂 | 第45页 |
4.1.3 供试昆虫及供试病原真菌 | 第45页 |
4.2 试验方法 | 第45-47页 |
4.2.1 抗菌活性测定方法所用方法参照 3.2.2.3 | 第45页 |
4.2.2 杀虫活性测定方法所用方法参照 3.2.2.3 | 第45-46页 |
4.2.3 4-甲氧基水杨醛(化合物Q)衍生物的合成路线 | 第46-47页 |
4.3 结果与分析 | 第47-59页 |
4.3.1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| 第47-56页 |
4.3.2 化合物活性测定结果 | 第56-59页 |
4.4 小结与讨论 | 第59-61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7页 |
附录 | 第67-75页 |
附录1 菌落形态 | 第67页 |
附录2 化合物谱图 | 第67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6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