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G网络中的多/双连接技术的研究
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引言 | 第11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 主要创新工作和章节安排 | 第13-17页 |
2 5G技术场景和可能关键技术 | 第17-27页 |
2.1 5G主要性能指标 | 第17-18页 |
2.2 5G技术场景 | 第18-19页 |
2.3 5G可能关键技术 | 第19-25页 |
2.3.1 大规模MIMO技术 | 第19-20页 |
2.3.2 非正交多址技术 | 第20-21页 |
2.3.3 高频段通信 | 第21-22页 |
2.3.4 多/双连接技术 | 第22-25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5-27页 |
3 多/双连接用户平面和控制平面设计 | 第27-47页 |
3.1 多/双连接用户平面架构设计 | 第27-37页 |
3.1.1 传统用户平面架构 | 第27-31页 |
3.1.2 LTE双连接用户平面架构 | 第31-35页 |
3.1.3 5G用户平面多/双连接 | 第35-37页 |
3.2 多/双连接控制平面架构设计 | 第37-40页 |
3.2.1 传统控制平面架构 | 第37-38页 |
3.2.2 LTE双连接控制平面架构 | 第38-39页 |
3.2.3 5G控制平面多/双连接 | 第39-40页 |
3.3 LTE与5G结合的多/双连接 | 第40-42页 |
3.4 5GCP/UP分离多/双连接设计 | 第42-46页 |
3.4.1 CP/UP分离多/双连接设计原理 | 第42-43页 |
3.4.2 CP/UP分离多/双连接协议结构 | 第43-45页 |
3.4.3 用户支持的配置 | 第45-46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4 多/双连接性能评估与分析仿真设计及实现 | 第47-73页 |
4.1 系统仿真平台介绍 | 第47-48页 |
4.2 LTE+5G多/双连接仿真场景搭建 | 第48-65页 |
4.2.1 系统模型 | 第48-51页 |
4.2.2 仿真场景及参数设置 | 第51-52页 |
4.2.3 仿真结果分析 | 第52-64页 |
4.2.4 仿真小结 | 第64-65页 |
4.3 5G+5G多/双连接仿真场景搭建 | 第65-70页 |
4.3.1 系统模型 | 第65页 |
4.3.2 仿真场景及参数设置 | 第65-66页 |
4.3.3 仿真结果分析 | 第66-70页 |
4.3.4 仿真小结 | 第7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0-73页 |
5 结论 | 第73-75页 |
5.1 论文工作总结 | 第73-74页 |
5.2 进一步研究方向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9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/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79-83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