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1-25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表面织构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1.2.1 表面织构概述 | 第12-13页 |
1.2.2 表面织构改善摩擦学性能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3 固体润滑剂的研究现状 | 第16-20页 |
1.3.1 固体润滑剂概述 | 第16-18页 |
1.3.2 纳米固体润滑剂研究现状 | 第18-20页 |
1.4 复合润滑结构的研究现状 | 第20-23页 |
1.4.1 复合润滑结构概述 | 第20页 |
1.4.2 复合润滑结构的研究进展 | 第20-23页 |
1.5 研究意义 | 第23-24页 |
1.6 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第2章 微坑型复合润滑结构的构建 | 第25-40页 |
2.1 试验材料 | 第25-29页 |
2.1.1 缸套试样 | 第25-26页 |
2.1.2 活塞环试样 | 第26-28页 |
2.1.3 润滑油 | 第28-29页 |
2.2 试验设备 | 第29-30页 |
2.3 表征参数 | 第30-31页 |
2.4 检测设备及检测内容 | 第31页 |
2.4.1 三维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(LSM) | 第31页 |
2.4.2 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 | 第31页 |
2.4.3 X射线能谱仪(EDX) | 第31页 |
2.5 微坑型复合润滑结构的构建 | 第31-39页 |
2.5.1 微坑织构的刻蚀 | 第31-34页 |
2.5.2 微坑型织构的排布方式 | 第34-37页 |
2.5.3 填充物材料的处理形式 | 第37-39页 |
2.6 试验方法 | 第39页 |
2.7 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3章 微坑织构参数对摩擦副摩擦性能的影响规律及机制 | 第40-61页 |
3.1 微坑织构参数对摩擦副摩擦性能的影响规律 | 第40-46页 |
3.1.1 微坑织构参数的设定 | 第40页 |
3.1.2 微坑织构直径对摩擦副摩擦性能的影响规律 | 第40-42页 |
3.1.3 微坑织构面积率对摩擦副摩擦性能的影响规律 | 第42-43页 |
3.1.4 微坑织构深度对摩擦副摩擦性能的影响规律 | 第43-45页 |
3.1.5 微坑织构分布角度对摩擦副摩擦性能的影响规律 | 第45-46页 |
3.2 微坑织构参数对摩擦副摩擦性能的影响机制 | 第46-58页 |
3.2.1 微坑织构直径对摩擦副摩擦性能的影响机制 | 第46-50页 |
3.2.2 微坑织构面积率对摩擦副摩擦性能的影响机制 | 第50-53页 |
3.2.3 微坑织构深度对摩擦副摩擦性能的影响机制 | 第53-56页 |
3.2.4 微坑织构分布角度对摩擦副摩擦性能的影响机制 | 第56-58页 |
3.3 复合润滑结构的减摩机制 | 第58-60页 |
3.4 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4章 纳米固体润滑剂对摩擦副摩擦性能的影响规律及机制 | 第61-79页 |
4.1 纳米固体润滑剂对摩擦副摩擦性能的影响规律 | 第61-63页 |
4.1.1 纳米固体润滑剂的选择 | 第61页 |
4.1.2 软金属类固体润滑剂对摩擦副摩擦性能的影响规律 | 第61-62页 |
4.1.3 金属化合物类固体润滑剂对摩擦副摩擦性能的影响规律 | 第62-63页 |
4.1.4 无机物类固体润滑剂对摩擦副摩擦性能的影响规律 | 第63页 |
4.2 软金属类固体润滑剂对摩擦性能的影响机制 | 第63-69页 |
4.2.1 Ag对摩擦性能的影响机制 | 第63-65页 |
4.2.2 Sn对摩擦性能的影响机制 | 第65-67页 |
4.2.3 Cu对摩擦性能的影响机制 | 第67-69页 |
4.3 金属化合物类固体润滑剂对摩擦性能的影响机制 | 第69-74页 |
4.3.1 MoS_2对摩擦性能的影响机制 | 第69-71页 |
4.3.2 ZrO_2对摩擦性能的影响机制 | 第71-72页 |
4.3.3 CuO对摩擦性能的影响机制 | 第72-74页 |
4.4 无机物类固体润滑剂对摩擦性能的影响机制 | 第74-78页 |
4.4.1 纳米石墨对摩擦性能的影响机制 | 第74-75页 |
4.4.2 纳米Si_3N_4对摩擦性能的影响机制 | 第75-76页 |
4.4.3 纳米CF_x对摩擦性能的影响机制 | 第76-78页 |
4.5 小结 | 第78-79页 |
第5章 结论 | 第79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| 第87-88页 |
致谢 | 第88-8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