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体外培养过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持留形成特征及机制探讨 | 第12-82页 |
1.1 前言 | 第12-15页 |
1.1.1 持留菌 | 第12-13页 |
1.1.2 金黄色葡萄球菌持留相关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1.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 材料与方法 | 第15-35页 |
1.2.1 主要试剂和材料 | 第15页 |
1.2.2 主要的仪器和设备 | 第15-16页 |
1.2.3 实验菌株和质粒 | 第16-17页 |
1.2.4 实验方法 | 第17-35页 |
1.2.4.1 培养基的配制 | 第17页 |
1.2.4.2 抗生素的配制 | 第17-18页 |
1.2.4.3 主要试剂的配制 | 第18页 |
1.2.4.4 抗生素暴露实验 | 第18-19页 |
1.2.4.5 细菌RNA提取 | 第19-20页 |
1.2.4.6 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20页 |
1.2.4.7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RNAseq结果 | 第20-23页 |
1.2.4.8 金葡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23-24页 |
1.2.4.9 大肠埃希菌DC10B感受态的制备及转化 | 第24页 |
1.2.4.10 金葡菌感受态的制备及电转化 | 第24-25页 |
1.2.4.11 细菌质粒的抽提 | 第25-26页 |
1.2.4.12 产物胶回收 | 第26页 |
1.2.4.13 PCR产物纯化 | 第26页 |
1.2.4.14 基因敲除株的构建 | 第26-32页 |
1.2.4.15 基因回补株的构建 | 第32-34页 |
1.2.4.16 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基因回补株purN表达 | 第34-35页 |
1.3 结果 | 第35-76页 |
1.3.1 不同培养时间点金葡菌持留菌形成情况 | 第35页 |
1.3.2 细菌RNA提取结果 | 第35-36页 |
1.3.3 不同培养时间点金葡菌RNA-seq结果 | 第36-61页 |
1.3.4 Q-PCR对转录组结果的验证 | 第61-63页 |
1.3.5 purN,narH,adh1 基因敲除结果 | 第63-66页 |
1.3.6 基因敲除株生长特性的观察 | 第66页 |
1.3.7 抗生素压力下金葡菌野生株与基因敲除株持留现象的观察 | 第66-70页 |
1.3.8 purN敲除后持留菌形成与时间的变化 | 第70-72页 |
1.3.9 purN基因回补结果 | 第72-74页 |
1.3.10 基因回补株药物敏感性试验 | 第74页 |
1.3.11 荧光定量PCR测定基因回补株purN表达 | 第74-76页 |
1.4 讨论 | 第76-81页 |
1.5 结论与展望 | 第81-82页 |
1.5.1 结论 | 第81页 |
1.5.2 展望 | 第81-82页 |
第二章 pur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的影响 | 第82-96页 |
2.1 前言 | 第82-84页 |
2.2 材料与试剂 | 第84-88页 |
2.2.1 实验菌株 | 第84页 |
2.2.2 实验动物 | 第84页 |
2.2.3 试剂及仪器 | 第84页 |
2.2.4 实验方法 | 第84-88页 |
2.3 结果 | 第88-93页 |
2.3.1 ΔpurN溶血特性探究结果 | 第88页 |
2.3.2 ΔpurN血浆凝固酶实验结果 | 第88-89页 |
2.3.3 ΔpurN甘露醇发酵实验结果 | 第89-90页 |
2.3.4 半数致死量测定 | 第90-92页 |
2.3.5 Q-PCR测定毒力基因表达 | 第92-93页 |
2.4 讨论 | 第93-95页 |
2.5 结论与展望 | 第95-96页 |
2.5.1 结论 | 第95页 |
2.5.2 展望 | 第95-9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6-103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03-104页 |
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| 第104-105页 |
致谢 | 第10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