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8页 |
·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1-21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1-13页 |
·研究现状及问题 | 第13-18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18-21页 |
·相关概念的限定与阐释 | 第21-24页 |
·绿色交通体系(Green Transportation Hierarchy) | 第21-22页 |
·高铁枢纽(High Speed Rail Station) | 第22-24页 |
·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| 第24-25页 |
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4-25页 |
·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| 第25页 |
·论文的创新与研究框架 | 第25-28页 |
·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| 第25-26页 |
·论文研究的框架 | 第26-28页 |
第二章 绿色交通的发展和低碳型高铁枢纽概念的引入 | 第28-56页 |
·交通组织理念的变革和绿色交通的利用 | 第28-31页 |
·交通组织理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| 第28-29页 |
·绿色交通协调城市发展 | 第29-30页 |
·绿色交通的利用 | 第30-31页 |
·铁路客运枢纽的发展历程 | 第31-45页 |
·设计理念从技术走向生态 | 第31-36页 |
·外部空间从对立走向共生 | 第36-38页 |
·建筑形态从功能走向低碳 | 第38-40页 |
·布局模式从复杂走向清晰 | 第40-41页 |
·内部空间从巨型走向低耗 | 第41-44页 |
·公共建筑空间形态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| 第44-45页 |
·高铁枢纽的建设现状及组织模式 | 第45-49页 |
·高铁枢纽的建设现状及基本特征 | 第45-46页 |
·高速铁路建设的一般原则 | 第46-48页 |
·高铁枢纽的基本组织模式 | 第48-49页 |
·低碳型高铁枢纽的基本内涵和本质属性 | 第49-50页 |
·高铁枢纽的低碳内涵 | 第49页 |
·高铁枢纽的低碳属性 | 第49-50页 |
·建设低碳型高铁枢纽的必要性分析 | 第50-53页 |
·是构建绿色交通的要求 | 第50页 |
·是社会思潮变革的必然结果 | 第50-51页 |
·对枢纽的高能耗特性的回应 | 第51页 |
·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| 第51-53页 |
·低碳型高铁枢纽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| 第53-55页 |
·优化城市内部交通系统 | 第53-54页 |
·与城市发展协调、共生 | 第54页 |
·引导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的形成 | 第54-5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三章 系统环境观引导规划布局与交通组织 | 第56-96页 |
·系统环境观的内涵与组成 | 第56-60页 |
·系统环境观的内涵 | 第56-58页 |
·系统环境观的基本原则 | 第58-59页 |
·低碳型高铁枢纽的规划设计应以系统环境观为导向 | 第59-60页 |
·系统性的环保理念引导场址选择 | 第60-72页 |
·适宜环境场址的影响因素 | 第60-66页 |
·场址的选择影响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| 第66-72页 |
·系统性环保理念下场址选择的基本原则 | 第72-78页 |
·高效的交通换乘系统 | 第72-73页 |
·精明增长指导土地利用 | 第73-74页 |
·改善周边城市环境 | 第74-76页 |
·场址具有弹性和适应性 | 第76页 |
·评价体系的介入和环境影响模型的运用 | 第76-78页 |
·系统性的节能理念引导交通组织 | 第78-88页 |
·交通规划理念的变革 | 第78-79页 |
·影响交通组织模式的城市环境因素 | 第79-80页 |
·系统性节能理念引导下枢纽交通的组织模式 | 第80-86页 |
·系统性节能理念引导下交通组织原则 | 第86-88页 |
·系统环境观引导规划布局 | 第88-94页 |
·高铁枢纽的功能组成要素 | 第88-89页 |
·影响规划布局的环境要素 | 第89-91页 |
·环境要素指导规划布局模式的选择 | 第91-93页 |
·应对环境导向的规划布局原则 | 第93-9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4-96页 |
第四章 与城市协调、共生的外部空间 | 第96-145页 |
·协调、共生是低碳型高铁枢纽外部空间的核心要素 | 第96-106页 |
·外部空间形态产生变革的影响因素 | 第96-98页 |
·低碳型高铁枢纽外部空间的组成要素 | 第98-106页 |
·协调、共生理念下的外部空间设计策略 | 第106-112页 |
·强调与城市空间的融合 | 第106-107页 |
·强调空间发展的紧凑性 | 第107-109页 |
·多样性提升高铁枢纽的使用率 | 第109-110页 |
·开放性空间与城市发展共生 | 第110-111页 |
·立体化绿化景观系统的构建 | 第111-112页 |
·与城市协调、共生的外部空间构建原则 | 第112-117页 |
·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运用 | 第112-114页 |
·从城市的整体形态出发 | 第114-115页 |
·延续城市外部空间发展趋势 | 第115页 |
·城市景观的控制核心 | 第115-116页 |
·空间尺度与城市空间协调 | 第116-117页 |
·与城市环境协调的建筑形态创造 | 第117-128页 |
·城市环境及时代背景影响建筑形态的生成 | 第118-124页 |
·与城市环境相协调的建筑形态典型特征 | 第124-128页 |
·协调、共生理念下的建筑设计策略 | 第128-143页 |
·协调城市空间的无序性 | 第129-131页 |
·新结构、新技术的运用 | 第131-132页 |
·旧车站的改造和更新 | 第132-137页 |
·地域性要素的引入 | 第137-14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43-145页 |
第五章 高效、低耗的内部功能空间 | 第145-192页 |
·内部空间组织走向高效、低耗 | 第145-147页 |
·高效、低耗是绿色交通理念的核心思想 | 第145页 |
·高效、低耗的内部空间的主体构成要素 | 第145-147页 |
·影响内部空间形态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| 第147-156页 |
·社会背景及思想的变革 | 第147-149页 |
·功能发展推动空间形态的发展 | 第149-150页 |
·细节设计辅助高效、低耗空间的组织 | 第150-155页 |
·材料和技术的进步 | 第155-156页 |
·高效、低耗的内部空间的组成要素 | 第156-172页 |
·强调高效的交通空间 | 第156-164页 |
·人性化布置的商业空间 | 第164-167页 |
·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 | 第167-169页 |
·强调自然元素的引入 | 第169-172页 |
·高效原则下旅客流线的组织 | 第172-177页 |
·交通流线的组成 | 第172-173页 |
·立体化的交通流线组织 | 第173-176页 |
·交通流线组织原则 | 第176-177页 |
·低耗原则下内部功能布局模式 | 第177-182页 |
·集约化的功能综合体模式 | 第177-180页 |
·立体化的交通综合体模式 | 第180-182页 |
·低耗指导下的内部功能布局原则 | 第182-184页 |
·提高内部空间的可达性 | 第182-183页 |
·强调立体化的内部交通网络和功能组织 | 第183页 |
·降低高铁枢纽的有害排放 | 第183-184页 |
·行为分析及模型引入 | 第184页 |
·高效、低耗影响下的内部空间形态的塑造 | 第184-191页 |
·对城市日益开放 | 第184-185页 |
·功能的复合性和协调性 | 第185-187页 |
·空间的可视性 | 第187-188页 |
·空间形态的灵活性 | 第188-189页 |
·创新型结构的表达 | 第189-19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91-192页 |
第六章 当代高铁枢纽的发展模式及差异性分析 | 第192-235页 |
·以中国为代表的“副中心”模式及特点分析 | 第192-206页 |
·我国绿色交通构建现状 | 第192-193页 |
·“副中心”模式的实例分析 | 第193-205页 |
·“副中心”模式的规划及设计特点 | 第205-206页 |
·以日本为代表的“核心型”模式 | 第206-222页 |
·日本绿色交通构建现状 | 第206页 |
·“核心型”模式的实例分析 | 第206-220页 |
·“核心型”模式的规划及设计特点 | 第220-222页 |
·以欧美为代表的“更新型”模式 | 第222-228页 |
·欧美绿色交通构建现状 | 第222页 |
·“更新型”模式的实例分析 | 第222-227页 |
·“更新型”模式的规划及设计特点 | 第227-228页 |
·不同发展模式下规划及设计的差异性分析 | 第228-230页 |
·高铁枢纽差异性影响下我国的发展策略思考 | 第230-233页 |
·促进各部门的良好配合 | 第230-231页 |
·完善城市的快速公交系统 | 第231-232页 |
·加强周边的物业开发强度 | 第232-233页 |
·加大立体开发的强度 | 第23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33-235页 |
第七章 低碳型高铁枢纽评价体系及规划原则 | 第235-256页 |
·低碳型高铁枢纽与传统客运枢纽的差异性 | 第235-236页 |
·绿色要素全程引导低碳型高铁枢纽的规划设计 | 第236-239页 |
·可行性研究:注重经济性和生态性的良性平衡 | 第237页 |
·初步方案:强调功能需求和实际条件的动态平衡 | 第237-238页 |
·设计阶段:注重综合要素之间的协调共生 | 第238页 |
·建设阶段:寻求建设对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| 第238页 |
·使用及后评价阶段:依靠多部门的协调配合 | 第238-239页 |
·低碳型高铁枢纽的评判体系的构建 | 第239-242页 |
·低碳型高铁枢纽的规划设计原则 | 第242-255页 |
·以集约的土地利用为基础 | 第242-243页 |
·以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为目标 | 第243-249页 |
·以整体设计的运用为手段 | 第249-251页 |
·以先进的生态技术为支撑 | 第251-25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55-256页 |
结语 | 第256-2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58-272页 |
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272-273页 |
致谢 | 第2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