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程药线对口引流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引言 | 第8-11页 |
1 临床资料 | 第11-14页 |
·病例来源 | 第11页 |
·诊断标准 | 第11-12页 |
·临床表现 | 第11页 |
·专科检查 | 第11页 |
·辅助检查 | 第11-12页 |
·肛瘘的分类 | 第12页 |
·鉴别诊断 | 第12页 |
·纳入标准 | 第12-13页 |
·排除标准 | 第13页 |
·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| 第13页 |
·退出和终止试验标准 | 第13-14页 |
2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·样本含量的计算 | 第14页 |
·随机分组方法 | 第14页 |
·观察指标 | 第14-15页 |
·统计学方法 | 第15页 |
·研究的均衡性 | 第15页 |
3 治疗方法 | 第15-18页 |
·药线制备 | 第15页 |
·术前检查 | 第15-16页 |
·术前准备 | 第16页 |
·麻醉方法 | 第16页 |
·手术方法 | 第16-17页 |
·试验组手术方法(全程药线引流法) | 第16页 |
·对照组手术方法(切开挂线引流) | 第16-17页 |
·术中注意事项 | 第17页 |
·术后处理 | 第17-18页 |
·两组术后常规处理及用药 | 第17页 |
·特殊处理 | 第17-18页 |
4 疗效评价标准 | 第18-20页 |
·疼痛 | 第18页 |
·术后排尿情况 | 第18页 |
·术后感染情况 | 第18页 |
·术后创面桥型愈合情况 | 第18页 |
·肛门直肠测压结果 | 第18-19页 |
·肛门功能指诊积分 | 第19页 |
·肛门失禁功能评估 | 第19页 |
·住院时间 | 第19页 |
·创面愈合时间 | 第19页 |
·术后复发情况 | 第19-20页 |
·治疗结果 | 第20页 |
·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| 第20页 |
·安全性评价标准 | 第20页 |
5 治疗结果 | 第20页 |
6 结果分析 | 第20-29页 |
·一般资料比较 | 第20-23页 |
·两组年龄的比较 | 第21页 |
·两组性别的比较 | 第21页 |
·两组病程的比较 | 第21-22页 |
·两组术前肛门直肠压力测定的比较 | 第22页 |
·两组术前肛门指诊积分的比较 | 第22-23页 |
·两组术前肛门失禁功能积分的比较 | 第23页 |
·两组术前生活质量积分的比较 | 第23页 |
·术后并发症情况 | 第23-26页 |
·两组术后尿潴留的情况 | 第23-24页 |
·两组术后疼痛的比较 | 第24-25页 |
·两组术后术后感染情况的比较 | 第25页 |
·两组术后创面桥型愈合的比较 | 第25-26页 |
·术后恢复情况 | 第26-29页 |
·两组总体疗效的比较 | 第26页 |
·两组住院时间的比较 | 第26-27页 |
·两组创面愈合时间的比较 | 第27页 |
·两组术后肛门直肠测压情况的比较 | 第27页 |
·两组术后肛门指诊积分的比较 | 第27-28页 |
·两组术后肛门失禁功能积分的比较 | 第28页 |
·两组术后生活质量积分的比较 | 第28页 |
·两组术后6月内复发情况的比较 | 第28-29页 |
·疗效分析 | 第29页 |
7 讨论 | 第29-37页 |
·中医学对肛瘘的认识与治疗 | 第29-32页 |
·现代医学对肛瘘的研究现状 | 第32-36页 |
·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| 第36-37页 |
8 结论 | 第37-38页 |
9 问题与展望 | 第38-39页 |
致谢 | 第39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2页 |
附表 | 第42-47页 |
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、专著及科研成果 | 第47-49页 |
附录综述 | 第49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