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非线性理论下成都“北改”之凤凰山片区中景观都市主义的应用探析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1 绪论 | 第11-16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·景观都市主义的产生背景 | 第11页 |
·非线性景观设计理论产生的背景 | 第11-12页 |
·成都市“北改”工程背景 | 第12页 |
·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的目的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13页 |
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3-14页 |
·复兴工业褐地及受破坏的景观资源 | 第13页 |
·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 | 第13-14页 |
·对比传统规划方案 | 第14页 |
·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| 第14-1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·论文框架 | 第15-16页 |
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| 第16-24页 |
·概念解析 | 第16-18页 |
·景观都市主义 | 第16页 |
·线性思维与非线性思维 | 第16-17页 |
·绿色基础设施 | 第17-18页 |
·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8-21页 |
·国外研究进展 | 第18-20页 |
·国内研究进展 | 第20-21页 |
·非线性理论概述 | 第21-22页 |
·混沌理论 | 第21-22页 |
·分形理论 | 第22页 |
·自组织理论 | 第22页 |
·小结与启示 | 第22-24页 |
·构建非线性思维观 | 第22-23页 |
·景观都市主义应用体系构建 | 第23-24页 |
3 研究区概况 | 第24-28页 |
·区位概况及其特殊性 | 第24-25页 |
·自然环境条件 | 第25-27页 |
·地形地貌 | 第26页 |
·土壤质地 | 第26页 |
·气候条件 | 第26-27页 |
·生物资源 | 第27页 |
·历史文化特征 | 第27-28页 |
4 凤凰山片区GI网络化构建 | 第28-42页 |
·凤凰山片区的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| 第28-38页 |
·景观资源的解构分析 | 第28-31页 |
·开放空间格局分析 | 第31-33页 |
·景观系统结构的辨识与分析 | 第33-35页 |
·景观单元的土地利用价值分析 | 第35-37页 |
·小结与启示 | 第37-38页 |
·凤凰山片区“绿网”计划 | 第38-42页 |
·“绿网”计划总述 | 第38页 |
·“绿网”计划的实施细则 | 第38-42页 |
5 凤凰山片区GI保护与更新规划设计策略 | 第42-69页 |
·水利景观绿色基础设施 | 第42-53页 |
·河流水系系统 | 第42-48页 |
·雨水管理系统 | 第48-53页 |
·交通景观绿色基础设施 | 第53-59页 |
·区域快速道路系统 | 第54-56页 |
·区域街道系统 | 第56-58页 |
·区域停车场 | 第58-59页 |
·农业生产景观绿色基础设施 | 第59-62页 |
·农业生产景观现状 | 第59-60页 |
·生产性景观设计策略 | 第60-62页 |
·废弃地基础设施的景观再生 | 第62-68页 |
·区域闲置荒废空间 | 第62-63页 |
·区域工业“褐地” | 第63-68页 |
·街旁绿地及公园绿色基础设施 | 第68-69页 |
6 对比传统规划方案 | 第69-73页 |
·对传统规划方案的思考 | 第69-72页 |
·对景观都市主义非线性规划策略的思考 | 第72-73页 |
7 总结与展望 | 第73-75页 |
·研究成果总结 | 第73-74页 |
·不足与展望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8页 |
致谢 | 第78-79页 |
攻读专业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