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8页 |
| 1 绪论 | 第8-14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| 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8-9页 |
| ·理论研究意义 | 第8页 |
| ·实践执行意义 | 第8-9页 |
| ·政策指导意义 | 第9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| ·大学生村官的概念界定 | 第9-10页 |
| ·角色定位方面 | 第10页 |
| ·动机、需要和价值观方面 | 第10页 |
| ·职业能力方面 | 第10-11页 |
| ·工作适应性的理论研究 | 第11页 |
| ·培养方式方面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方法、研究内容和调查设计 | 第12-14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2-14页 |
| 2 浙江省大学生村官工作适应性现状 | 第14-22页 |
| ·浙江省大学生村官基本情况 | 第14-15页 |
| ·相关政策 | 第14页 |
| ·聘任情况 | 第14页 |
| ·工作考核情况 | 第14-15页 |
| ·工作适应性实际调查情况 | 第15-22页 |
| ·调查设计 | 第15-16页 |
| ·被调查者基本信息 | 第16-17页 |
| ·被调查者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 | 第17-19页 |
| ·被调查者大学生村官工作适应情况 | 第19-20页 |
| ·影响大学生村官工作适应情况的因素 | 第20-22页 |
| 3 大学生村官工作适应性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22-36页 |
| ·影响工作适应性的外部因素 | 第22-26页 |
| ·政策导向存在偏差 | 第22-23页 |
| ·培养制度效果不佳 | 第23页 |
| ·考核制度偏重形式 | 第23-24页 |
| ·保障制度难以满意 | 第24-25页 |
| ·流出渠道有待拓宽 | 第25页 |
| ·村民、村干部的认同感有待提高 | 第25-26页 |
| ·家人支持对大学生村官心态影响大 | 第26页 |
| ·影响工作适应性的内部因素 | 第26-27页 |
| ·岗位定位模糊 | 第26-27页 |
| ·任职心态未摆正 | 第27页 |
| ·工作能力待提高 | 第27页 |
| ·影响工作适应性三大问题的实证分析 | 第27-36页 |
| ·考核制度不完善,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。 | 第28-30页 |
| ·保障政策落实慢,工作开展有后顾之忧 | 第30-33页 |
| ·培训体系效果差,工作能力停滞不前 | 第33-36页 |
| 4 政策建议 | 第36-41页 |
| ·长效制度方面 | 第36-37页 |
| ·完善法规政策,确保“村官”计划健康发展 | 第36页 |
| ·促进校村合作,构建高校大学生农村社会实践平台 | 第36-37页 |
| ·营造“村官”工作氛围,强化“村官”责任感和归属感 | 第37页 |
| ·工作岗位方面 | 第37-39页 |
| ·明确“村官”性质,赋予“农村CEO”岗位概念 | 第37页 |
| ·丰富选聘方式,给予村民选聘“村官”权力 | 第37-38页 |
| ·改革考核制度,村民参与“村官”考核 | 第38页 |
| ·鼓励创新创业,拓宽“村官”外流渠道 | 第38-39页 |
| ·个人成长方面 | 第39-41页 |
| ·健全培训机制,构建“村官”交流发展平台 | 第39页 |
| ·开通升迁机制,拓宽优秀“村官”晋升渠道 | 第39页 |
| ·补充退出机制,实现“村官”工作优胜劣汰 | 第39页 |
| ·增设高校课程,提升“村官”素质能力 | 第39-41页 |
| 附录:调查问卷 | 第41-4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| 致谢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