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鲜李朝汉诗史略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绪论 | 第8-16页 |
| 一、朝鲜李朝汉诗的研究目标 | 第8-9页 |
| 二、朝鲜李朝汉诗的研究综述 | 第9-14页 |
| 三、本课题的意义 | 第14-16页 |
| 特别说明 | 第16-17页 |
| 第一章 朝鲜李朝初期汉诗 | 第17-95页 |
| 概述 | 第17-20页 |
| 第一节 朝鲜王朝初期汉诗 | 第20-38页 |
| 一、李朝初期汉诗概述 | 第20-31页 |
| 二、“癸酉靖难”后的“死、生六臣” | 第31-38页 |
| 第二节 性理诗 | 第38-57页 |
| 一、概述性理学的发展 | 第38-40页 |
| 二、海东江西派 | 第40-50页 |
| 三、道学派代表诗人 | 第50-57页 |
| 第三节 三唐诗人 | 第57-65页 |
| 一、三唐诗人由来 | 第57-58页 |
| 二、三唐诗人的诗作 | 第58-65页 |
| 第四节 李朝使臣诗 | 第65-82页 |
| 一、使节诗学的缘由 | 第65-68页 |
| 二、权近的使节诗 | 第68-72页 |
| 三、李晬光的使节诗 | 第72-78页 |
| 四、朴趾源的纪行作品及其他 | 第78-82页 |
| 第五节 许氏家族 | 第82-94页 |
| 一、文学家族的形成 | 第82-84页 |
| 二、许氏家族的汉诗创作 | 第84-94页 |
| 结语 | 第94-95页 |
| 第二章 朝鲜李朝中期汉诗 | 第95-168页 |
| 概述 | 第95-97页 |
| 第一节 朝鲜中期汉诗 | 第97-116页 |
| 一、朝鲜中期汉诗概述 | 第97-105页 |
| 二、前五子与后五子 | 第105-112页 |
| 三、文章四大家 | 第112-116页 |
| 第二节 乐府诗 | 第116-131页 |
| 一、概述朝鲜乐府诗的发展 | 第116-118页 |
| 二、金宗直及其《东都乐府》 | 第118-122页 |
| 三、申钦、沈光世的乐府诗 | 第122-127页 |
| 四、李朝末期之乐府诗 | 第127-131页 |
| 第三节 金氏家族文学 | 第131-140页 |
| 一、金氏家族的组成 | 第131-132页 |
| 二、金氏家族成员的汉诗创作 | 第132-140页 |
| 第四节 李朝女性汉诗人综论 | 第140-162页 |
| 一、妻室的汉诗创作 | 第142-150页 |
| 二、妾室的汉诗创作 | 第150-153页 |
| 三、妓女的汉诗创作 | 第153-158页 |
| 四、朝鲜新女性汉诗人 | 第158-162页 |
| 第五节 佛教诗创作 | 第162-167页 |
| 一、朝鲜佛教文学之发展 | 第162-163页 |
| 二、李朝禅诗的创作 | 第163-167页 |
| 结语 | 第167-168页 |
| 第三章 朝鲜李朝末期汉诗 | 第168-212页 |
| 概述 | 第168-171页 |
| 第一节 朝鲜末期汉诗概述 | 第171-179页 |
| 一、朝鲜末期汉诗人 | 第171-176页 |
| 二、流浪诗人金笠 | 第176-179页 |
| 第二节“委巷诗人” | 第179-187页 |
| 一、委巷诗人的形成与发展 | 第179-184页 |
| 二、赵秀三的生平与汉诗创作 | 第184-187页 |
| 第三节 实学派诗人 | 第187-203页 |
| 一、实学派的产生与发展 | 第187-189页 |
| 二、北学四家诗人 | 第189-198页 |
| 三、丁若镛的生平以及汉诗创作 | 第198-203页 |
| 第四节 末代遗唱 | 第203-211页 |
| 结语 | 第211-212页 |
| 结语 | 第212-21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218-226页 |
| 古代文献 | 第218页 |
| 韩国古代文献 | 第218页 |
| 中国古代文献 | 第218页 |
| 现代文献 | 第218-220页 |
| 中国现代专著 | 第218-219页 |
| 外国现代专著 | 第219-220页 |
| 学位论文与期刊论文 | 第220-226页 |
| 博士论文 | 第220-221页 |
| 硕士论文 | 第221-222页 |
| 期刊论文 | 第222-226页 |
| 附录 | 第226-334页 |
| 1.《朝鲜汉诗目录》 | 第226-329页 |
| 2.《朝鲜女性诗人集》 | 第329-334页 |
| 致谢词 | 第33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