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英文缩略语 | 第10-11页 |
前言 | 第11-15页 |
1 立题依据 | 第11-12页 |
·栽培甘草品质降低成为制约甘草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| 第11页 |
·甘草组织培养技术有利于解决甘草资源可持续发展这一瓶颈问题 | 第11页 |
·毛状根在次生代谢产物合成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| 第11页 |
·功能基因对甘草酸生物合成具有明确的影响 | 第11-12页 |
2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2-15页 |
·研究目标 | 第12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2-14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5-21页 |
1 甘草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| 第15-19页 |
·外植体材料 | 第15-16页 |
·愈伤组织诱导 | 第16页 |
·再生植株诱导 | 第16-17页 |
·原生质体培养 | 第17-18页 |
·甘草毛状根的诱导及培养 | 第18-19页 |
2 甘草酸代谢途径功能基因的研究概况 | 第19-21页 |
·3-羟基-3-甲基戊二酰CoA还原酶基因 | 第20页 |
·鲨烯合酶基因 | 第20页 |
·β-香树脂醇合成酶基因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甘草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 | 第21-31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1-26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1-24页 |
·甘草外植体材料制备 | 第24页 |
·甘草愈伤组织诱导 | 第24-25页 |
·分化培养 | 第25页 |
·生根培养 | 第25页 |
·甘草再生植株炼苗及移栽 | 第25-26页 |
2 结果 | 第26-30页 |
·甘草外植体制备 | 第26-27页 |
·甘草愈伤组织诱导 | 第27-28页 |
·甘草再生植株诱导 | 第28-29页 |
·甘草再生植株炼苗及移栽 | 第29-30页 |
3 小结与讨论 | 第30-31页 |
第三章 甘草原生质体分离条件优化 | 第31-37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1-34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31-32页 |
·不同酶液组合及外植体材料对甘草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·不同酶解时间以及酶解方式对甘草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| 第33页 |
·不同低温预处理方法对甘草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| 第33页 |
·不同渗透压对甘草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·甘草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的计算方法 | 第34页 |
2 结果 | 第34-36页 |
·不同酶液组合及供试材料处理结果 | 第34页 |
·不同酶解时间以及酶解方式对甘草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·不同低温预处理方法对甘草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·不同渗透压对甘草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| 第36页 |
3 小结与讨论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甘草毛状根诱导条件优化 | 第37-46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7-41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37-39页 |
·发根农杆菌的活化 | 第39页 |
·甘草外植体材料制备 | 第39页 |
·毛状根诱导条件变量设计 | 第39页 |
·侵染、共培养及除菌 | 第39-40页 |
·甘草毛状根的PCR验证及测序验证 | 第40-41页 |
2 结果 | 第41-45页 |
·发根农杆菌的活化 | 第41页 |
·各实验组毛状根诱导情况比较 | 第41-44页 |
·毛状根PCR验证及测序验证结果 | 第44-45页 |
3 小结与讨论 | 第45-46页 |
·小结 | 第45页 |
·讨论 | 第45-46页 |
第五章 甘草根特异性过表达HMGR、SQS1、β-AS基因毛状根的诱导与分析 | 第46-71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6-55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46-47页 |
·根特异性过表达HMGR、SQS1、β-AS基因发根农杆菌工程菌的构建 | 第47-50页 |
·甘草根特异性过表达HMGR、SQS1、β-AS基因毛状根的诱导及培养 | 第50-51页 |
·根特异性过表达HMGR、SQS1、β-AS基因甘草毛状根中各目的基因拷贝数测定 | 第51-54页 |
·HPLC法测定转基因甘草毛状根中甘草酸含量 | 第54-55页 |
2 结果 | 第55-69页 |
·发根农杆菌工程菌PCR及测序验证结果 | 第55-57页 |
·甘草根特异性过表达HMGR、SQS1、β-AS基因毛状根的诱导及培养 | 第57-61页 |
·根特异性过表达HMGR、SQS1、β-AS基因毛状根中各外源基因拷贝数测定结果 | 第61-68页 |
·HPLC测定甘草毛状根中甘草酸含量结果 | 第68-69页 |
3 小结与讨论 | 第69-71页 |
·小结 | 第69-70页 |
·讨论 | 第70-71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1-73页 |
1 总结 | 第71-72页 |
2 展望 | 第72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8页 |
致谢 | 第78-79页 |
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