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0页 |
一、离散现象 | 第11-12页 |
(一) “离散”一词的来源 | 第11页 |
(二) “离散一词的扩展 | 第11-12页 |
二、美国华裔文学 | 第12-16页 |
(一) "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"的命名 | 第12-13页 |
(二) 美国华裔界定的范畴 | 第13-14页 |
(三) 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历程 | 第14-16页 |
三、哈金及其作品简介 | 第16-18页 |
(一) 作者生平 | 第16页 |
(二) 作家作品 | 第16-18页 |
四、小说《自由生活》简介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哈金离散写作的文化意蕴 | 第20-28页 |
一、身份认同的不确定感 | 第20-23页 |
(一) 萍萍的身份认同 | 第21页 |
(二) 涛涛的身份认同 | 第21-23页 |
二、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| 第23-25页 |
(一) 文化的冲突 | 第23-24页 |
(二) 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 | 第24-25页 |
三、混杂文化与身份认同转向 | 第25-28页 |
(一) 混杂文化 | 第25页 |
(二) 身份认同转向:走向差异的对话 | 第25-28页 |
第三章 哈金离散写作的审美表征 | 第28-37页 |
一、主题探析:追求个体独立、精神放逐 | 第28-31页 |
(一) 行为上的离散 | 第28-30页 |
(二) 从行为到精神的流散 | 第30-31页 |
二、人物塑造:小人物的悲哀 | 第31-34页 |
(一) 武男 | 第31-32页 |
(二) 萍萍 | 第32-33页 |
(三) 涛涛 | 第33页 |
(四) 孟丹宁、陈衡、刘明 | 第33-34页 |
三、语言特色:混杂化的语言 | 第34-37页 |
(一) 语言选择 | 第34-35页 |
(二) 人物语言特点 | 第35-37页 |
第四章 哈金离散写作的文化价值 | 第37-40页 |
一、边缘与中心的对峙与互动 | 第37-38页 |
二、民族性与异质性的整合 | 第38-40页 |
结语 | 第40-42页 |
注释 | 第42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47-48页 |
致谢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