补泻针法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观察及神经递质机理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引言 | 第12-14页 |
第一章 文献研究 | 第14-34页 |
·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失眠的认识 | 第14-22页 |
·概述 | 第14-16页 |
·发病机理研究 | 第14-16页 |
·解剖学研究 | 第15页 |
·内分泌激素的影响 | 第15页 |
·免疫机制的影响 | 第15页 |
·其他因素的影响 | 第15-16页 |
·诊断标准 | 第16-19页 |
·失眠的分型 | 第18-19页 |
·按照失眠的特点分型 | 第18页 |
·按照失眠的性质分型 | 第18-19页 |
·按照失眠的程度和时间分型 | 第19页 |
·脑卒中后失眠的西医治疗进展 | 第19-22页 |
·失眠的药物疗法 | 第19-21页 |
·失眠的认知疗法 | 第21页 |
·失眠的心理疗法 | 第21页 |
·失眠的物理及特殊疗法 | 第21-22页 |
·中医对脑卒中后失眠的认识 | 第22-34页 |
·历代源流 | 第22-25页 |
·治疗方法 | 第25-34页 |
第二章 临床研究 | 第34-54页 |
·临床资料 | 第34-36页 |
·一般资料 | 第34页 |
·诊断标准 | 第34-35页 |
·纳入标准 | 第35页 |
·排除标准 | 第35-36页 |
·剔除病例标准 | 第36页 |
·退出(脱落)病例标准 | 第36页 |
·全面中止试验的标准 | 第36页 |
·分组方法 | 第36页 |
·中医虚实辩证方法 | 第36-37页 |
·治疗方案 | 第37-38页 |
·基础药物 | 第37页 |
·针刺组 | 第37-38页 |
·对照组 | 第38页 |
·观察指标 | 第38-39页 |
·疗效判定标准 | 第39页 |
·失眠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| 第39页 |
·统计分析方法 | 第39页 |
·研究结果 | 第39-47页 |
·一般资料 | 第39-40页 |
·中医证候学指标观察 | 第40-42页 |
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| 第42-44页 |
·副反应量表(TESS)评分结果 | 第44-46页 |
·疗效结果 | 第46-47页 |
·讨论 | 第47-54页 |
·本课题的研究依据 | 第47-51页 |
·针刺治疗的依据 | 第47页 |
·针刺方法及穴位选择依据 | 第47-48页 |
·选择疾病作研究对象的依据 | 第48-51页 |
·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| 第51-52页 |
·疗效评价结果 | 第52-54页 |
·中医证候学指标 | 第52页 |
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(PSQI) | 第52-53页 |
·副反应量表(TESS) | 第53页 |
·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》积分评价 | 第53-54页 |
第三章 实验研究 | 第54-64页 |
·实验设备和材料 | 第54页 |
·实验动物 | 第54页 |
·主要试剂与材料 | 第54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54页 |
·实验方法及步骤 | 第54-56页 |
·实验动物的分组 | 第54页 |
·中风后失眠实验动物模型的构建 | 第54-55页 |
·模型的评价 | 第55页 |
·干预措施 | 第55-56页 |
·检测指标 | 第56-57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57-62页 |
·实验动物模型的构建结果 | 第57页 |
·不同组别大鼠血中5-HT和5-HIAA含量 | 第57-62页 |
·讨论 | 第62-64页 |
·实验指标的选取依据及意义 | 第62页 |
·针刺对失眠大鼠催眠作用机理 | 第62-63页 |
·针刺方式及穴位的选择依据 | 第63-64页 |
结语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0页 |
附录 | 第70-75页 |
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75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
详细摘要 | 第77-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