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古典文学的“穷而后工”现象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绪论 | 第11-24页 |
一、本论题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1-21页 |
二、选题原因及研究意义 | 第21-24页 |
第一章 “穷而后工”提出的古典文学环境 | 第24-32页 |
第一节 “穷而后工”的忧患心理基础 | 第24-27页 |
一、忧患意识与古典文学的创作心理 | 第24-26页 |
二、忧患意识与古典文学的审美心理 | 第26-27页 |
第二节 “穷而后工”的理论发展源流 | 第27-32页 |
一、“穷而后工”的理论上源 | 第27-29页 |
二、“穷工”之论的流传与发展 | 第29-32页 |
第二章 “穷而后工”的理论内涵 | 第32-39页 |
第一节 对“穷而后工”之“穷”的界定 | 第32-34页 |
一、“穷”在古代书面语中的常用义项 | 第32-33页 |
二、“穷”在“穷而后工”语境中的具体所指 | 第33-34页 |
第二节 “穷而后工”的理论独特性 | 第34-39页 |
一、“穷而后工”与古代政治制度 | 第34-36页 |
二、“穷而后工”与文学创作风格 | 第36-39页 |
第三章 “穷而后工”现象的古典诗歌创作例证 | 第39-53页 |
第一节“穷”而忧愤的诗人及其创作 | 第39-45页 |
一、屈原之“发愤以抒情” | 第39-41页 |
二、左思之“英俊沉下僚” | 第41-43页 |
三、杜甫之“穷年忧黎元” | 第43-45页 |
第二节 “穷”而乐天的诗人及其创作 | 第45-53页 |
一、陶渊明之“躬耕非所叹” | 第45-47页 |
二、谢灵运之“愉悦偃东扉” | 第47-50页 |
三、孟浩然之“把酒话桑麻” | 第50-53页 |
结论 “穷而后工”与“达而后善” | 第53-57页 |
一、双江并流 | 第53-55页 |
二、殊途同归 | 第55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2页 |
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