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程专用自卸车车架疲劳寿命分析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1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| ·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重型自卸车的发展趋势 | 第12-13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概述 | 第13-17页 |
| ·静态特性研究 | 第14-15页 |
| ·多体动力学分析 | 第15页 |
| ·疲劳分析 | 第15-17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| ·课题来源 | 第18-19页 |
| 第二章 疲劳寿命理论及疲劳分析方法 | 第19-29页 |
| ·疲劳的定义与分类 | 第19-20页 |
| ·疲劳定义 | 第19页 |
| ·疲劳分类 | 第19-20页 |
| ·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| 第20-21页 |
| ·影响疲劳寿命的因素 | 第21-22页 |
| ·模态应力恢复理论 | 第22-25页 |
| ·模态分析 | 第22-23页 |
| ·柔性体动力学求解 | 第23页 |
| ·模态应力恢复 | 第23-24页 |
| ·基于模态应力的疲劳寿命预测 | 第24-25页 |
| ·基于模态应力恢复的车架虚拟疲劳试验路线 | 第25-27页 |
| ·车架模态分析路线 | 第25-26页 |
| ·模态位移历程生成路线 | 第26页 |
| ·虚拟疲劳试验分析路线 | 第26-2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7-29页 |
| 第三章 车架静动态特性分析 | 第29-49页 |
| ·车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29-34页 |
| ·车架几何模型的简化 | 第30-31页 |
| ·单元选择及材料定义 | 第31-33页 |
| ·边界条件设定 | 第33-34页 |
| ·强度分析理论 | 第34页 |
| ·车架静强度分析 | 第34-42页 |
| ·车架模态分析 | 第42-48页 |
| ·车架计算模态分析 | 第42-43页 |
| ·车架模态试验 | 第43-4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| 第四章 整车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及仿真 | 第49-69页 |
| ·动力学软件简介 | 第49页 |
| ·车架柔性体的生成 | 第49-50页 |
| ·整车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 | 第50-56页 |
| ·驾驶室建模 | 第51页 |
| ·车箱建模 | 第51页 |
| ·动力总成建模 | 第51-52页 |
| ·悬架系统建模 | 第52-53页 |
| ·轮胎模型建立 | 第53-54页 |
| ·道路的模拟 | 第54-55页 |
| ·整车动力学模型 | 第55-56页 |
| ·整车刚柔耦合模型验证 | 第56-62页 |
| ·实车道路试验 | 第56-59页 |
| ·实车道路试验信号采集 | 第59-62页 |
| ·整车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可信度验证 | 第62页 |
| ·整车刚柔耦合动力学仿真 | 第62-68页 |
| ·载重 55t动力学仿真和结果 | 第62-65页 |
| ·载重 70t动力学仿真和结果 | 第65-68页 |
| ·本章小节 | 第68-69页 |
| 第五章 车架疲劳分析 | 第69-77页 |
| ·疲劳分析理论基础 | 第69-72页 |
| ·疲劳损伤理论 | 第69-70页 |
| ·疲劳特性曲线 | 第70-71页 |
| ·载荷谱统计 | 第71-72页 |
| ·车架疲劳寿命 | 第72-76页 |
| ·车架载荷历程 | 第73页 |
| ·车架材料的S-N曲线 | 第73-74页 |
| ·疲劳分析结果 | 第74-7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|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7-79页 |
| ·全文总结 | 第77-78页 |
| ·工作展望 | 第78-7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9-83页 |
| 致谢 | 第83-84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