府村探区油气富集规律研究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2页 |
| ·目的意义 | 第8-9页 |
| ·国内外现状 | 第9-10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0页 |
| ·研究思路及技术方法 | 第10-11页 |
| ·课题来源 | 第11-12页 |
|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2-16页 |
| ·区域构造特征 | 第12-14页 |
| ·大地构造背景 | 第12页 |
| ·区域构造演化 | 第12-14页 |
| ·古地理格局 | 第14页 |
| ·府村地区勘探概况 | 第14-16页 |
| ·构造地理位置 | 第14-15页 |
| ·勘探历程 | 第15-16页 |
| 第三章 地层-构造特征 | 第16-32页 |
| ·地层概述 | 第16-19页 |
| ·地层划分与对比标志 | 第19-23页 |
| ·延安组块状砂岩段 | 第19-20页 |
| ·富县组井径跳跃段 | 第20页 |
| ·长1细粒沉积 | 第20-21页 |
| ·长2沉积旋回 | 第21页 |
| ·长 4+5“细脖子”段 | 第21-22页 |
| ·长6油层组反粒序段 | 第22页 |
| ·长7油层组张家滩页岩段 | 第22页 |
| ·长9油层组李家畔页岩段 | 第22-23页 |
| ·长10油层组长石砂岩段 | 第23页 |
| ·地层划分 | 第23-28页 |
| ·纸坊组 | 第24-25页 |
| ·上三叠统延长组(T3y) | 第25-27页 |
| ·上覆地层下侏罗统富县组(J1f) | 第27-28页 |
| ·小层横向地层特征 | 第28页 |
| ·小层顶面构造特征 | 第28-32页 |
| 第四章 沉积相类型及砂体展布 | 第32-42页 |
| ·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| 第32-38页 |
| ·研究区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| 第32-36页 |
| ·沉积模式 | 第36-38页 |
| ·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| 第38-42页 |
| 第五章 储层特征 | 第42-55页 |
| ·储层岩石学特征 | 第42-45页 |
| ·长石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是本区的主要储集岩类 | 第42页 |
| ·塑性岩屑含量较高 | 第42-43页 |
| ·杂基多为绿泥石和黑云母,胶结物以碳酸盐为主 | 第43-44页 |
| ·不同的沉积微环境结构组分存在明显差异 | 第44-45页 |
| ·储集空间类型 | 第45-47页 |
| ·残余粒间孔隙 | 第45-46页 |
| ·、溶蚀孔隙 | 第46-47页 |
| ·杂基内微孔及溶孔 | 第47页 |
| ·微裂缝 | 第47页 |
| ·储层物性 | 第47-51页 |
| ·物性分布特征 | 第47-49页 |
| ·孔渗关系 | 第49-51页 |
| ·储层孔喉结构 | 第51-55页 |
| ·储层喉道特征 | 第51-52页 |
| ·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| 第52-55页 |
| 第六章 储层测井解释与含油气性评价 | 第55-75页 |
| ·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| 第55-58页 |
| ·电性特征分析 | 第55-57页 |
| ·实例分析 | 第57-58页 |
| ·储层“四性”关系研究 | 第58-61页 |
| ·岩性与电性 | 第58-59页 |
| ·物性与电性 | 第59-60页 |
| ·含油性与电性 | 第60-61页 |
| ·测井数字精细处理与含油气性评价 | 第61-75页 |
| ·预处理 | 第61-63页 |
| ·储层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| 第63-67页 |
| ·流体性质判别 | 第67-71页 |
| ·精细解释及效果分析 | 第71-75页 |
| 第七章 油气富集与成藏规律分析 | 第75-91页 |
| ·油气分布特征 | 第75-82页 |
| ·油气显示级别高、厚度大、层段多 | 第75-76页 |
| ·油气显示范围广 | 第76-82页 |
| ·试油已获工业油流 | 第82页 |
| ·油藏类型 | 第82-85页 |
| ·构造-岩性油藏 | 第82-83页 |
| ·岩性油气藏 | 第83-85页 |
| ·油气富集规律分析 | 第85-91页 |
| ·长2油层组油气富集规律 | 第85-87页 |
| ·长 6-长8油层组油气富集规律 | 第87-91页 |
| 第八章 结论 | 第91-93页 |
| 致谢 | 第93-9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4-96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96-97页 |